2019最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目录一、文体知识 (3)(一)说明文 (3)1、说明文文体 (3)2、说明文的分类 (3)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3)4、说明顺序 (3)5、说明方法 (4)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6)(二)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6)1、议论文的概念 (6)2、议论三要素 (7)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9)4、议论文的种类 (9)5、议论文的结构 (9)6、论证方法 (10)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1)(三)记叙文文体知识 (11)1、记叙文的特点 (11)2、记叙文的分类 (12)3、记叙文的六要素 (12)4、记叙的顺序 (12)5、记叙文的线索 (13)6、记叙的人称 (13)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3)8、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14)9、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14)11、记叙文阅读方法 (17)(四)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20)二、写作 (23)(一)好作文的标准 (23)(二)拟好题目的方法 (24)(三)好题目展示 (24)(四)选好材 (25)(五)布好局 (28)(六)精彩开头和结尾 (57)(七)中考满分作文精彩段 (60)三、修改病句归类训练及答案 (68)(一)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 (68)(二)关联词、介词的误用 (69)(三)语序不当 (71)(四)搭配不当 (73)(五)否定不当 (75)(六)不合逻辑 (76)(七)结构混乱 (77)(九)表意不明、指代不明 (82)(十)词类或词义误用 (84)四、课外阅读 (85)(一)中考课外名著阅读集萃 (85)(二)名著导读 (90)(三)重要作家作品 (91)五、中考默写 (98)(一)古诗文默写 (98)(二)文言文默写 (106)六、文言文知识梳理 (117)(一)一词多义 (117)(二)虚词用法 (134)(三)实词用法 (138)(四)通假字 (142)(五)古今异义 (144)附录:常见错别字举例 (146)一、文体知识(一)说明文1、说明文文体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
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
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
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2)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
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逻辑顺序: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
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
5、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
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
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
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
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二)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A.看文章的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
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
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
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
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
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
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