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摘要】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
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蒙新时期小说新探索
一、在风格上的特征
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王蒙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
新时期以来,王蒙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
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以1990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
王蒙复出文坛后,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夜的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
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立异》.刘淮、朱容的《为了塑造更丰硕更锦绣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灵的道路》。
,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
’等文章,在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王蒙小兑的“意识流”手法的同时,又为意识流做了东方和两方、唯物和唯心之辩,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鉴戒.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续.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是理性的、积极的。
与此同时,有人固守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对王蒙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蓝田玉在《王蒙近作一些值得{丰意的题目》中,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晦涩难僬”、忽视深化和凸起主题”、“忽视典型性格的塑造”;李从宗也指出:“王蒙寻找到了思惟,丢掉,形象”,“凄者得到的也只是这些零碎的不联贯的感觉和情绪、想象和联想,却看不到光鲜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更难发现可以称之为典的人物“这期间,王蒙也以自己的一系列文幸介入剑讨论中来对已的创作追乞降作品做一定阐述,他的一观点芷某种程度上影响评论者对其作品的评析而这评论意见对王蒙调整以后的创作手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字堆砌的“概念”是不能使人直觉艺术之美的。
文学的最大难处在于它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知觉。
它只能通过语言文字作媒介使读者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以想象活动唤起形象而获得美感。
但是,各类艺术并不是截然独立的。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人类的语言和动作这些基本的物质材料范畴的不同形式在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活动中是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
就其文学语言来说,它决不只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
好的文学语言还可以使人得到如同欣赏音乐、绘画一般的美感。
这既是文学语言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也是现代小说家的刻意追求。
王蒙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在语言上的特征
(一)语言的音乐感
王蒙是一个具有抒情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他的文学语言常常伴随着他炽热的感情之潮而渲泄,呈现出一种有节奏地跳跃,错落有致、强弱分明、快慢有序、张驰井然、转变自若,使作品迥荡着动人的音响和旋律,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在主观上,王蒙十分注意小说的音乐写法和语言的音乐感。
他说:“怎样才能有味道呢?怎样才能避免那种千篇一律、一般化、毫无特色的构思、手法和语言呢?问题在于你是‘说’还是‘唱’。
‘说’是指用最一般的方式,用最一般的语言,只求表达介绍清楚,却不追求一定的色彩和曲调。
而唱却需要感情的燃烧,需要特殊的表达方式,需要经过精选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语言”。
②在创作上,王蒙在注意到语言节奏与作品意境和感情旋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舒约徐疾,运用和声和伴奏以配合作品主旋律的展示,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充满激情的音符。
(二)语言的色彩感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指出:“物有声即有色,象者,摹色以称音也。
……斯不独征声,又当选色也。
”在王蒙的小说中,语言的色彩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受中的色彩的反映,即经过作者感情润泽过的色彩。
这是一种不同于自然视觉感受的描摹,而是寄寓了某种情感或思想的“第二自然”,从而使读者的感情得以调动,收到以色动人的艺术效果。
如《风筝飘带》中对主人公素素的思想历程的不同阶段的描绘。
那白色的“水兵服和浪花”,蓝色的天空、海底、星光,都是写实,描绘的是视觉感受,而又写“红的梦”,“白色的梦”,“蓝色的梦”和“橙色的梦”则是虚指,抒发的是种种不同的情感。
这是所谓的“虚实相生法力,实际上是一种移情活动,以色调的客观和主观的反映促使读者调动起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加强了语言的感染作用。
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历史的新时期,社会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潮流,带来了文学的解放和有利于文学创新的社会环境。
伤痕文学与反思小说最先从题材上打破了一个个文学禁区,同时在创作思想上也冲破了陈旧的模式。
文学走向开放,从表现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都给当代小说带来了新变化。
而王蒙就是最先感知并实践这一变化的作家之一。
文学艺术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饱含感情的创造审美反映。
艺术作品理应带有艺术家的个人印记。
文学贵在创新。
守旧永远是创新的敌人。
如果在思想上受到束缚而丧失创造性,丧失艺术的独特感受和发现,艺术便濒临死亡;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艺术充满勃勃生机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思想解放所推动的艺术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昂扬,在王蒙的“自成一派”
②以及其他作家“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追求中,都得到富于代表性的反映。
差不多人人都认识到,只有勇于创新和探索,才能使文学摆脱僵化,走向欣欣向荣,从而适应新的时代的历史要求。
近年致力小说创新的王蒙,则揽“风云三十年,故国八千里”于笔端,
打破时空顺序,以人物心理情绪逻辑来结构故事、塑造人物,语言机智、丰富而诙谐。
(文学内容方面的勇敢开拓,必然推动形式、风格的开拓。
)
王蒙之所以有这一成功的创新探索是因为他的洞察力非凡!他的这一惊人的超然,就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他引起人们去找寻意识的根源。
殊不知,意识的真正根源正是现实生活。
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是这样评说王蒙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
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
参考文献:
[1] 郭友亮、孙波主编的《王蒙文集》第六卷《变化中的生活和文学》。
[2][3] [4]郭友亮、孙波主编的《王蒙文集》第六卷《倾听着生活的声息》。
[5] 郝福伟王绍成、主编的《新时期文学专题》
[6]郭友亮、孙波主编的《王蒙文集》第一卷
[7] 张钟、洪子城、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著《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