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
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
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
”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
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1深挚的亲情其一:《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
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
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
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能强烈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不是一般化遥想兄弟重阳登高而自己独处异乡,虽然也能表现佳节思亲之情,但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而诗人遥想的却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人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们感到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思亲之情、兄弟之情躍然纸上。
2真挚的友情其一: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临行的一首留别诗。
这首小诗前半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临行村人踏地为节拍,前来送行,”忽闻”似出乎意外,也显出人缘很好。
诗的后半是抒情,潭水深千尺,水深情深自然联系起来,那么友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
“不及汪伦送我情”妙就妙在“不及”,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人们抒写友人别情的常用语。
其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写的一首送别诗。
古代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然而本诗虽表现依依惜别,但并不作悲酸伤感之语。
作者在临别劝慰友人,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虽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如比邻一样近吗。
不要因为离别就为儿女之情流泪伤心。
挚友情深,自然流露。
而诗人在激昂豪迈中唱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旋律,化惜别为勉励,改无奈作有为,意气高远,不愧为千古名句。
3纯真的爱情爱情的纯真程度可以说是衡量人性的尺度。
也因此,爱情才成了文学和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曾歌唱过爱情,因为爱情与人类共存,与诗歌共存,与诗人共存,与人性之美共存。
其一:《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妻子的抒情七言绝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
诗的首句写思念,二句写寂寞(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现实之情景;第三句写剪烛花(表明时间长),第四句写夜话(离别的情怀),是想象之情景。
由李商隐这首诗,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一首爱情诗:其二: 《月夜》( 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闺中只独看”,与李商隐诗中写法有何相同之处:“独看”从对方落笔,其实包含作者在内;“君问归期”也是从对方落笔,其实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思念。
追溯到古代诗歌的源头,表达男女爱情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卫风·采葛》),描写在恋爱中,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期盼相见,心意迫切,内心充满等待的痛苦。
又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召南·关雎》),形容青年男女恋情,这首情歌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爱慕之情,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青年男女对爱情热切地追求。
4爱国的情怀以上我们赏析的几首诗,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这些情感的升华,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进一步探讨:其一:《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绝,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85岁时,陆游撒手人寰,临终仍念念不忘他深爱的国家,留下这千古绝唱。
他写下许多爱国诗篇,这是其中之一。
爱国的思想品质可表现在痛恨外侵、渴望统一、忧国忧民、报国之志等许多方面。
我们熟悉的岳飞的一首爱国词篇,从中可以更明显看到这位抗金将领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其二:《满江红写怀》(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诗词名篇,词中表现了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5对生活的热爱对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我们以上探讨了深挚温暖的母爱、真挚深厚的友情、炽热的男女爱情、伟大的爱国情怀;古诗词中热爱生活的诗篇,其中同样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其一:《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宋朝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闲居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清新恬淡,充满生活情趣。
这首词描绘了两幅画图:乡村风景画:乡村茅舍,屋檐低小,溪水流淌。
溪边绿草青青,醉里欢容,柔和乡音,农家老夫妇,亲切朴实;劳动风俗画:远处大儿在锄豆,近处次儿正在编织鸡笼,不远不近处,顽皮的小儿卧剥莲蓬。
如果说上片末尾一个问句表明似曾相识,意趣平添;那么下片小儿无赖足见其天真活泼,逗人喜爱。
小小画幅,一条清溪,从青草溪边的茅屋,大儿锄豆的溪东,到小儿卧剥莲蓬的溪头,意脉连绵,情思不断。
这是一条并不出奇的清浅小溪,但欢快地载着我们领略了乡村美好风光。
让我们再来看一首大诗人李白写庐山风光的诗篇:其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首句写庐山香炉峰,处在紫色雾霭之中;次句写远看瀑布,有如长河竖挂一般,(写出了庐山优美幽深和雄威壮观);第三、第四句以瀑布为中心,表现它的动态美,构思巧妙。
前句的“挂前川”与后句的“飞流直下”,一静一动,写其壮观,豪爽明快;结句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奇想天外的神来之笔!以上两首诗,前者写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是对生活的热爱;后者写山川美景,同样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表面看来纯粹是写景的诗,其实并不是文字的风景画,它们展示的是诗人的胸怀,蕴藏着诗人的情趣,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着诗人的美感和爱心。
美的风景诗都是诗人的人性美在大自然中的折射。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美的能力,就必须增强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一些文学精品,而优美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丰富素材和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恰当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品味鉴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挖掘隐含在古诗词中美的因素,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我们必须重视古诗词美育价值,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挖掘其人性美丰富内涵,让古诗词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1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73丁丙贵主编.诗词名句鉴赏辞典.远方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