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态
变
化
知
识
结
构
图
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
初三物理光、热复习建议
清华附中祁丽萍
1.考点内容
光学7个知识点14个分项细目
热学10个知识点39个分项细目
2.内容特点
1.知识较零碎,知识点较多
2.联系实际的现象较多
3.有科学方法的体现
3.光学、热学在中考中的地位
虽然大纲对本部分知识要求不高,光学、热学共有4个B层次的要求,两部分共有4个C层次的要求。
但是中考中能力题的考察,可不拘泥于大纲。
因此,在光学、热学的复习中仍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4.课时安排
光学一周,热学一周,共两周。
各校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5.知识要求和复习建议
光学
具体要求:
(1)会判断光在某种实际情境中是否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3)知道在实际中如何利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
(4)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在其它介质中光速均小于3×108米/秒
具体要求:
(1)会判断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反射现象
(2)理解反射定律中三条线的位置关系、两个角的大小的关系,并注意叙述时的因果关系
(3)会用光的反射定律正确、规范作图
(4)会对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正确区分和判断,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复习案例:光的反射
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如人眼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唯一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在此处要多下功夫。
在记忆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时多采用先说“面”,再说“线”,最后说“角”的记忆方法。
也可用作图的方法记忆。
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画光路图的一般步骤
1.由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确定入射点。
2.过入射点做出反射面的法线(注意:法线一定要用虚线画)。
3.由法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
4.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反射光线的确切方向,画出反射光线。
应该注意的是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要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误当成入射角和反射角。
较高要求:灵活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检测题22题。
具体要求:
(1)知道平面镜只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能改变光束的性质,知道平面镜的应用如潜望镜、牙医的内窥镜等
(2)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确做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注意:平面镜成虚像,要用虚线画像,连线要用虚线,连线和平面镜间要画垂足。
具体要求:
(1)会判断生活中那些现象时光的折射现象,会正确区分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2)认识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3)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的焦点是虚焦点。
复习案例:光的折射
举例说明光的折射现象:如透过水看游泳池底为什么看起来变浅了?要注意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的形成原因的不同。
在记忆光的折射实验结论时,通常也采用先说“面”,再说“线”,最后说“角”
的记忆方法。
初中阶段研究的往往是光从空气斜射到其它介质,或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都是空气中的角大于其它介质中的角。
要求会大致作出折射光线的方向。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要做到三个“联系”。
一是要联系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和回忆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情景,二是联系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实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是联系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作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在不同物距情况下的像距、成像的性质则一目了然,很容易找到成虚像、成实像的分界点,非常便于记忆。
通过作图对照相机、幻灯机使用时的调节方法也很便于理解。
(考试不要求凸透镜成像作图)
总结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1)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和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镜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
1.实像是光线会聚而成,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虚
像则不能在屏幕显映,只能用眼睛观察。
进行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例如检测题20题
利用光的折射规律的迁移解决其它实际问题,如检测题16题
热学
1.温度和温度计
1.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知道一般实验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2.会正确读出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注意测量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的读法。
3.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温度的含义。
具体要求:
(1)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热量,知道热量是内能变化量,在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才吸收或放出热量。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
(2)知道燃料的热值只跟燃料的种类有关,跟其它因素无关。
(3)公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热值×质量,只适用于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对物体降温放热不能适用。
(4)理解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比热大小和质量、温度的变化、吸热多少无关。
(5)公式Q=cmΔt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应用此公式解题时要注意单位一律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过程要规范。
比热容部分有三个B层次的要求,要注意这部分的复习。
用比热容解释热现象问题近几年中考题出现在在问答题中较多。
解答过程一般为:(1)识别问题中给出的现象和结果;(2)根据有关概念、公式或规律寻找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3)抓住依据,扣紧实际,最好用公式阐明结论。
例如:检测题21题第一问。
分析:整个思路可展示如下:
现象结果
海水和沙滩在同样的烈日下沙滩比海水热得多
⊿t=Q/cm
沙滩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
沙滩和海水温度都升高砂石的比热小于海水的比热(设m相同)
这部分的计算题可分为三类:(1)直接带入公式计算燃料燃烧放热多少或物体温度升高和降低是吸、放的热。
(2)燃料燃烧放热和物体吸热升温公式相结合。
(3)电热公式和物体吸热公式相结合。
例如检测题23题、24题
复习案例物态变化
此部分知识点较多,知识较零碎,要先进行知识的梳理,画出知识网络图,把物质三态建立起联系。
教给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是:一看到有气体生成就认为是“汽化”,一看到有液体生成就认为是“液化”。
实际上要先看物质的初态再看物质的末态,最后确定物态变化的过程。
另外,学生往往认为“白气”“白烟”是水蒸气,实际上“白气”“白烟”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态。
例如检测题第6题。
总结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共同特点:(1)他们发生物态变化时都要达到某一温度(2)他们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是只吸热,但温度不升高,他们吸的热用来进行物态变化。
在这一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认为物体只要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要能看懂并会分析晶体熔化凝固图像和液体沸腾图像。
例如检测题第2题。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是个多变量问题,在这一点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使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变量问题。
参考检测题第18、19题。
根据实例说明液化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结合高压锅、“低压锅”说明压强对沸点的影响的具体应用。
结合实际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
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也表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程度。
温度是
不能传递的。
2.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会增加。
3.物体吸收了热量,也不一定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4.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因为内能不仅跟温度有关,而且还跟其它因素
有关。
热传递改变内能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效果相同但本质不同:热传递实际上
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