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特殊学生的教育
摘要: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7日讯.中原网-郑州日报报道:春节临近,在外忙碌的打工者将陆续返回家乡,对不少打工者和他们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相聚。
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大批孩子留在原籍,被托付给亲戚或祖辈照料,成为“留守少年”。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一年跟父母见一两面。
后来,我染上网瘾,曾经把姥姥家的一块进口手表偷偷拿走,卖了80元钱用来上网。
2006年的一天,我见邻居家开着门,家里没人,就溜进去拨打他们家电话充了20块钱的QQ币值,准备上网用。
这时,他们家60多岁的李奶奶突然回来,我一急拿起一块砖头朝李奶奶头上砸去,见她倒在地上不动了,我就去学校上晚自习。
正在上课,警察把我带走了。
”
蒙蒙是个14岁的女孩,爸爸因车祸身亡,她却异常地平静:“他不在,我们照样能过。
”因为父亲常年外出,蒙蒙对父亲几乎没有感情。
蒙蒙学习很好,可她说,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他们(爷爷奶奶)一家都过不好”。
因为爷爷奶奶重男轻女,不喜欢蒙蒙,她的内心充满冷漠。
心理专家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走向极端。
关键词:特殊学生日常生活日常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许许多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孩子则留在当地接受教育,这就出现了“留守少年儿童”现象。
这些留守少年儿童往往隔代抚养现象严重,不能及时受到父母的关爱,身心健康往往得不到正常发展,久而久之会容易形成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的性格,他们的学习更是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这种现象优为严重.在福建福清的郊区、农村更为突出,这里是侨乡又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出国家庭和流动人口特别多,这自然就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少年儿童主要都分布在农村,这就对农村的各中小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通学生学校.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到家庭的影响。
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就可能“一
笔勾销”。
学校要排除外界干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别无他路,只有加强家校联系,积极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祖国下一代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可见家校联系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对于这些特殊人群来说,有时家校联系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我校坐落于福清市郊农村,是一所通学生学校.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有感触.特殊人群要有特殊的教育方式.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在日常生活方面,根据特殊儿童少年思想教育现状,应着重加强六个方面的教育:
1.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各学校要找准留守儿童少年行为习惯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大力抓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留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实际,加强青春期教育特别是生理卫生教育,促使留守儿童少年对生理发育有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2.亲情感恩教育。
各学校要特别注重留守儿童少年对父母亲情的培养,针对留守儿童少年特点开展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育。
积极引导孩子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父母汇报在家在校情况,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理解、感恩父母。
要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通过开展亲子活动、“我为爸妈露一手”、“今天我当家”等活动拉近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浓厚因时空距离而冲淡的两代亲情。
鼓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与留守儿童少年建立帮扶制度,提倡在学校组建由参与帮扶的老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少年组成的“爱心家庭”,开展经常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家庭”活动,弥补亲情缺失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3.生活自理自立教育。
各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少年的特殊需求,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相关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少年生活常识、厨艺、电器知识等实用的生存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励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不断自强自立。
4.法制教育。
各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少年的特点开展“为了明天——法律贴近百万师生”活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儿童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毅力,并运用法律武器加强自我保护。
5.安全教育。
要对留守儿童少年加强防溺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少年的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确保留守儿童少年平安健康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
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和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中心要积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与留守儿童少年集中校挂钩帮扶等方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各学校要大力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使留守儿童少年出现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健全其人格。
二、在日常学习方面,由于这些特殊生往往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不良,或者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缺陷.在此我也有六点看法:
1.正确认识、了解特殊学生。
俗话说:“十根手指也有长短’。
的确,特殊学生是客观、必然存在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需报怨。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解放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不要杞人忧天。
特殊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常常各不相同。
在他们身上常常表现出逆反心理强,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明和道德观念不清等特点。
他们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息息相关。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分析特殊生的特点,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