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已能大规模生产与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
又称传统能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就是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主要能源。
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就是常规能源。
新能源就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就是相对的。
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它用来生产电力与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就是一种新能源。
到80年代世界上不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
太阳能与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还就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就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
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2、6%,同比增速放缓。
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
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
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同降 6、4%、同增 5、6%。
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仍旧就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
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就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
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与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就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与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与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
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太阳能热水系统。
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就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
三峡大坝,葛洲坝我想无人不知。
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她国家相比起步并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与白鹤滩
水电站,中国在这一表单中未来会占据更多位置。
此外,在全世界最高的五座大坝中,中国占据了三席位置。
风力发电现在也就是中国的强势领域,规模已就是世界第一,技术上也处于第一梯队。
我国新增装机占世界新增规模一半, 16 年增速下滑。
中国风电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期,目前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的 33、6%,就是世界风电发展的主力军,近 10 年 CAGR 为 60、9%高于世界水平22%。
2016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
机容量167、8GW,同比增加 15、72%,新增装机 22、8GW, 同比下滑 25、9%。
装机增速下滑就是由于电价下调,2015 年部分抢装透支 2016 年装机及三北地区消纳仍未实质性改善。
虽然中国军用核工业起步较早,不过自主掌握的石墨水冷生产堆与潜艇压水动力堆技术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首次制定了核电发展政策,决定发展压水堆核电厂,采用“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先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再逐步实现设计自主化与设备国产化,中国的核电产业开始起步:1991年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投用,这就是中国大陆自行设
计、建造与运营管理的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1994
年大亚湾 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投用,大亚湾核电站引进了法国的核岛技术
装备与英国的常规岛技术装备进行建造与管理,并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质量保证,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合作的典范工程,成功实现了中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实现了中国核电建设跨越式发展、后发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为中国核电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诸多能源类型中,我最最瞧好的就是风力发电。
首先它就是个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破坏,其次它可以持续地发电,极少受时间的影响。
这些都就是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无法比拟的。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陆地面积约为 960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包括岛屿)达 32,000 千米,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并具有巨大的风能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气象局 2014 年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我国陆地 70 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 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 72 亿千瓦,风功率密度达到
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 50 亿千瓦; 80 米高度风功率
密度达到150 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 102 亿千瓦,达到
200 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 75 亿千瓦。
为更好推动我国风电发展, 国家发改委于 2008 年提出了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要求,规划建设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发展目标。
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分别位于甘肃酒泉、新疆哈密、河北、吉林、内蒙古东部、内蒙古西部、江苏、山东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根据规划,到 2020 年,在配套电网建成的前提下,各风电基地具备总装机 1、4 亿 kW 的潜力。
在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模式下,风电场建设密集,但绝大部分分布于“三
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远离东南部电力消费地区,使得风电并网难度较
高。
因此,国家能源局提出,未来几年我国的风电发展模式为:“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为中心,规模化与分布式发展相结合”,即在过去建立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支持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发展低风速风电场,倡导分散式开发模式。
这样能避免风电场的过于集中对电网造成的压力,尤其就是在东部建设低风速风电场可以就近为东部电力负荷较大的地区供电, 缓解电网输配电压力。
由于受到行业进入门槛的制约, 风力发电行业呈现市场份额较高的行业集中度特征,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统计, 2016 年,中国风电有新增装机的开发商企业超过 100 家,前十家装机容量超过 1,300 万千瓦,占比达到 58、8%。
累计装机前十家的开发企业装机容量超过 1 亿千瓦,占比达到 69、4%。
竞争不仅取决于装机容量,更涉及多个方面,例如历史业绩、国内地位、产业链完整程度、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衔接。
2003 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已经组织了六次风电特许权招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风电的发展以及风电基地的形成。
其衡量的标准均采用综合考评方式,提倡自主研发、注重经验与能力,鼓励运营商与设备商的联合等。
从供应端来瞧,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为风电行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数据, 2001 年至 2016 年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实现了 49、53%的年复合增长率,截至 2010 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44,733MW,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风电装机国家。
2011 年,我国仍为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与累计装机容量全球第一的国家。
2012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12,960MW(位列全球第二),累计装机容量 75,324MW(位列全球第一)。
2013 年-2016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容量均列全球第一位。
为了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并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风电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开发方向,未来风电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