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
二、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
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化名) 向我们的调 查 人 员 讲 述 了 他 在 家 里 挨 !) 岁的陶凯 打的经历: 我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改嫁后我跟继父生活在一起。 可以说, 我是在挨打中 长大的,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很多事都跟挨打有关。从两岁开始, 继父打我就成了家常 便饭, 还伴随着训斥与责骂。本来挨打跟我的淘气有关, 可后来, 父母吵架, 学习成绩不好, 拿家里的钱都免不了一顿狠揍。 由于不能忍受继父的虐待, 我 !! 岁的时候就从家里跑了出 来, 也不上学了, 从此开始了在社会上的流浪生活。从北京到天津、 南京、 徐州、 连云港…… 我住过车站、 扒过火车、 偷东西、 吸毒, 最后因吸毒钱不够花, 和两个朋友抢了一男一女的 两部手机, 犯抢劫罪, 被判处 * 年徒刑。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从这个被继父打了 " 年、 被打出家门、 闲散在社会上 ’ 年、 最终犯罪的陶凯 身 上 , 我们看到了未成年犯由 “挨 打 ” 走向犯罪的轨迹。在未成年犯管教 所, 一些孩子犯罪与家庭暴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 之苦, 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一) 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我们用未成年 犯 的 “性 格 特 点 ” 与 “家 里 人 对 你 怎 样 ” 进行的交互分析表明, 在家里被 “自 卑 ” , 有 %%+!- 的 孩 子 “冷 “经 常 打 骂 ” 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有 %’+,- 的 孩 子 酷” , 有 ’)+’- 的孩子 “暴躁” 。自述性格 “暴躁” 的城市闲散未成年犯有 ’’+%- , 比城市普通 未成年人高出整 ! 倍!也就是说, 性格暴躁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 而父母的打 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有个孩子曾因为打架时用刀子扎伤了人而被送 拘留了, 他说: “ 我打人是逼出来的。我的命不好, 摊上了个严厉的父亲, 我从小只要犯一点
一、 家庭暴力的社会现实
本文关注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 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社会现实: 一是未成年犯罪人 经历过家庭暴力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给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 在一定 程度上催化了他 们 的 不 良 行 为 乃 至 犯 罪 行 为 的 产 生 ; 然而另一方面, 在我国, 对家庭暴力 受害人的关注, 绝大多数集中于已婚女性, 即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而对于比已婚女性受害 人更多的儿童则远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未成年犯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未成年犯自述在犯罪前曾经被家人 “经常打骂” 的有 被 “赶 出 家 门 ” 的 有 (&%’ ; 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 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 #%&#’ ,
城市闲散未成年犯被家里人 “经常打骂” 的是普通未成年人的 ’%$ 倍, “ 赶出家门” 的是 普通未成年人的近 !( 倍。 需要说明的是, 本次调查涉及家庭暴力的指标是 “经常” 打骂、 和 “通常” 采取的教育方 式, 即在程度上是指频繁出现的家庭暴力, 不包括 “有时” 和 “偶尔” 的情况。另有中国青少 年研究中心 “中小学生人身伤害的处理与防范” 课题组的调查 !显示, 有 )%’" 的孩子在家里 “经常” 挨打, “ 偶尔” 挨打的高达 ’&%’" , 表示 “从未” 挨过打的有 )*%!" ; 有 !$%*" 的孩子在 表示 “从未” 挨过骂的只有 !’%+" 。也就是说, 家里 “经常” 挨骂, “ 偶尔” 挨骂的高达 &+%)" , 在我国, 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占了大多数。相比较而言, 未成年犯是受家庭暴力伤害更 深的群体。 与儿童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在我国, 无论是在社会舆论、 学术 研究, 还是社会干预措施上, 对家庭暴力的关注, 大多集中于家庭中的已婚妇女, 甚至把儿 童排除在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之外。叶晖在 “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 一文中指 出: “ 尽管家庭暴力一词明显带有中立性, 但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学术界的调查资料都表明, 家庭暴力几乎始终表现为一种针对性别的犯罪, 且受害者多为女性” 。与此相联系, 在对家 庭暴力特征的分析上亦未包括对儿童的直接伤害, 而只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 结构问题对儿童的间接伤害: “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创伤,而且会直接 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 尤其对家庭中的青少年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 "又如王
此外, 由于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 当孩子 “学习成绩不好” 时, 通常有 #$%&" 的父亲 和 !$%#" 的母亲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 用城市闲散未成年犯与城市普通学生的调查资料相对照我们看到, 两组未成年人家人 的经常性的暴力行为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见表 # 。
表# 不同群体未成年人家人暴力行为比较 (" )
・ #) ・
志红在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负效应” 一文对家庭暴力的解释是: “ 家庭主要成
! 员主要是夫妻双方之间经常性的暴力冲突” , 并未涉及父母对子女的暴力行为。在 “中国
知网” 自 !""# 年 $%&&’ 年 ( 月收录的以 “家庭暴力” 为 文 章 标 题 检 索 词 的 全 部 #)! 篇 文 章 中, 绝大多数是论述丈夫对妻子的暴 力 , 二次检索标题直接涉及 “儿 童 ” 、 “子 女 ” 、 “未 成 年 人” 的仅 ( 篇, 其中将父母对孩子直接实施打骂等行为作为家庭暴力分析的只有 ’ 篇。学 术界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以及对儿童受家庭暴力侵害的研究状况,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个社 会对这一问题的忽视。 在我国的家庭中对孩子施以暴力, 主要是打骂孩子, 通常被认为是不良教育方式受到 大多数人的谴责, 但是依然屡禁不止。纠其原因主要是: 在观念上, “ 不打不成材” 是我国相 当多的父母信奉的一条古训, 这一认识的基础一是孩子是父母的, 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 义的; 二是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 “ 外人” 没有权利干涉; 三是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打孩 子的父母没有过错; 四是很多人都知道 “打 人 犯 法 ” , 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 在法律 上,尽管现行的相关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作出了规定,但非到打孩子致伤、 致 残、 致死即触犯刑律的情况下, 父母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干预机构和措施上, 更远没有 达到保护儿童不受家庭暴力伤害的程度。因此, 有必要站在保护儿童的立场上, 认识家庭 暴力对儿童的伤害, 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 %# ・
小错就得挨打。他希望我成为好孩子, 可我却恨他。上初中了, 论学习成绩我是班里前 !" 名, 可还经常挨打。更使我想不通的是, 在一次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也打了我。我为什么总 要挨打? 一气之下, 我还了手。 这样一来, 大祸临头, 学校要送我上工读学校, 为了躲避我只 得退学了。” 他说: “ 冰冷的家, 坎坷的境遇, 使我变成了一个忧愁而暴躁的人。” (二) 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相当多的未成年犯被父母打骂, 是父母 “恨铁不成钢” , 是 “为了孩 子好” , 他们企图用打骂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但是事与愿违, 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分析表 明, 被家里人 “经 常 打 骂 ” 的孩子, 有一般不良行为的比例均高于没有被 “经 常 打 骂 ” 的孩 子, “夜不归宿” “打架斗殴” “看黄色录象、图书等” “小偷小摸” ##$!% , #&$’% , (’$(% , “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均高于没有选择被家里人 “经常打骂” 的比例。另一 )&$)% , )#$(% , 方面, 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 家庭成员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 对象。许多打骂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暴力行为所给予的孩子的是攻击性示 范。 调查结果显示, 被家人 “经常打骂” 的未成年犯的暴力行为明显偏高。 如犯罪前有 “携带 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 “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 “ 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等暴力行为的比例分别 高于未选择被家人 “经常打骂” 的比例 ($& 、 是 *+$)% 、 ’&$*% 、 ,&$,% , +$) 、 !’$( 个百分点。 (三) 造成家庭关系不良以及孩子的报复心理和行为 在调查数据分析中我们看到, 在选中被家里人 “经常打骂” 的未成年犯中, 与父亲关系 “非常好 ” 和 “比 较 好 ” 的 分 别 是 !!$&% 和 !&$)% , 而 “不 太 好 ” 和 “很 不 好 ” 的 分 别 是 ’"$* 和 (!* -,*$#)* ./-’ 01"$""! ) ; 与母亲关系 “非常好” 和 “比较好” 的 分 别 是 !*$#% 和 ,!$&% 而 “不太好” 和 “很不好” 的分别是 ’#$& 和 ’,$#% (!*-’!$*)! ./-’ 01"$""! ) 。也就是 *’$+% , 说,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是不好, 被打骂的比例越高; 或者说越是打骂孩子, 孩子与父母的 关系越不好, 二者互为因果。更有甚者,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还容易产生强烈的报复心 理和反抗行为。 在未成年犯中, 对亲生父母动刀、 动斧、 投毒、 绳勒的无所不有。 有个用老鼠 药毒死父亲的孩子想法很简单: 就是要 “警告” 一下对他过于严厉、 经常打骂他的父亲。而 这位可怜的父亲至死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对自己痛下毒手。如果说, 孩子是杀害父亲的凶 手,那么逼孩子行凶的无疑就是这个长期打骂孩子的父亲自己!他不仅自己丧命黄泉, 也 毁了孩子的一生。 (四) 家庭暴力使孩子背离家庭, 容易结交不良伙伴 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 是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 体会不到家庭的温馨, 并成 为 “离家出走” 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 在全部未成年犯中, 有 )($’% 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 他 们 离 家 出 走 有 一 半 以 上 与 父 母 打 骂 和 责 备 有 关 , 其 中 )$&% 是 “父 母 无 缘 无 故 打 骂 ” , “自己犯错误怕父母责备” , “自己犯错误被父母打骂” 。通过对城市闲散未 *($&% 是 !($(% 是 成年犯与城市普 通 未 成 年 人 “离 家 出 走 的 直 接 原 因 ” 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城市闲散未成年 犯有过 “离家出走经历” 的高达 (+$+% , 城市普通未成年人仅有 )$&% , 两者相差非常悬殊。 但是涉及到 “父母无缘无故打骂” 、 “ 自己犯错误被父母打骂” 两项原因, 城市闲散未成年犯 共计 *#$)% , 城市普通未成年人达到 ,*$!% , 明显高于其他选择。由此我们看到, 家庭暴力 是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此外, 自述在家中被 “经常打骂 “的未成年犯, 犯罪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