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关于动物地理学的概念,一般认为,它是研究现代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科学。
▪我们认为: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现代的或和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动物(包括科、属、种等不同分类等级单位)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科学。
2(一)研究对象▪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动物区系或动物生态地理群。
其中:▪ 1. 动物区系: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某类或所有类动物各级分类学单位的总和。
它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动物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
▪ 2. 动物生态地理群:又称“动物生态群落”(ecological communities of animals)或“生态地理动物群”,简称“动物群”(zoogroup)。
它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通过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联的动物集合体。
3从总体上看,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4动物地理学在其学科领域内,已形成了三个不同研究方向,即:区系历史方向、生态地理方向和景观地理方向。
5综观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或阶段):(一)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二)记载动物地理学时期(公元16世纪~18世纪末)科学的动物地理学直到在十八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形成,至十九世纪后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比较动物地理学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华莱斯(A·R·Wallace,1876)发表了名著《动物的地理分布》,被人们称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四)原因动物地理学时期(大约在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五)生态动物地理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以来)第二章1动物分类就是根据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特征或特性上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并将其鉴别到种的过程。
动物分类的原则是指人们在对动物进行分门别类时所采用的基本准则。
动物分类的方法通常可分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
2.动物的命名❑目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动物种的命名法是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Linnaeus,1707-1778)首创的“双名法”。
国际上动物命名法规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名称——学名(Science name)。
▪“双名法”规定:动物种的学名均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了的词所组成。
其中前面一个词是该种动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面一个词是它的种加词(种名),第一字母不须大写。
例如狼的学名为学名为Canis lupus,意大利蜂的学名是Apismellfera。
❑此外,为了尊重物种命名人,在学名之后,通常还附加最初给出该名称的定名人的姓氏,且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规定须大写。
例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就是表示意大利蜂这个种是由林奈定名的。
因此,一个完整的动物种的学名可表述为:⏹种的学名= 属名+种加词(种名)+ 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至于亚种的命名,通常采用所谓的三名法。
即只须在原种名之后,加上该亚种的亚种加词(亚种名),此即构成亚种的学名。
3十个重要的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2. 中生动物门3.多孔动物门4.腔肠动物门5.扁形动物门6.线形动物门7.环节动物门8.软体动物门9.节肢动物门10.棘皮动物门11.半索动物门12.脊索动物门4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古老、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通常将原生动物视为动物界中的一门,门下分为4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5中生动物门是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中生动物结构简单,由原始的多细胞构成。
通常分为2纲: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6多孔动物又称海绵动物(Spongia)。
它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依据骨骼特点,通常将其分为三个纲: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7腔肠动物是由原始多细胞动物演化出来的真正后生动物的开端。
它是一类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消化腔及原始神经系统的低等后生动物。
根据形态特点和世代交替现象,分为三个纲:水螅纲、钵(bó)水母纲、珊瑚纲。
8从扁形动物开始,动物获得两侧对称的体制。
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扁形动物属于原始低等的蠕虫类。
通常分为三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9线形动物门是原体腔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
包括三个纲,即: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
许多线虫是动、植物体内寄生虫。
如:人蛔虫。
10环节动物是身体分节高等蠕虫类动物。
在系统演化上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分节现象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常分为三纲,即: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11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
因大多数种类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为“贝类”。
腹足纲常见的种类有: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钉螺、蜗牛等。
瓣腮纲常见的种类如:圆顶珠蚌、圆背角无齿蚌(通称河蚌)、扇贝、珍珠贝、牡蛎(LYY图9-35)等。
12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其种数约占整个动物界85%。
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种类可供食用或作其他资源,也有许多种类为害农业、林业和人的健康。
节肢动物分为3个亚门(有鳃亚门、有螫亚门、气管亚门)和7个纲(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
有翅亚纲直翅目:蝗虫;等翅目:营社会性生活的多态昆虫。
如:白蚁;膜翅目:蚂蚁;双翅目:①蚊类:家蚊、库蚊、疟(nue)蚊②蝇类:家蝇13棘皮动物是一类构造特殊而又完全生活于海洋中的动物。
被认为是进化地位较高的无脊椎动物——后口动物。
分属于五个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4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均为海洋动物。
15脊索动物门为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一)基本特征1.具有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脊索仅见于幼体阶段。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所取代。
2.具有背神经管。
高等脊索动物的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具有咽鳃裂。
咽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代之以肺。
(二)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即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幼时或终生具有带脊索的尾部。
头索动物亚门:1.体形似鱼,终生具有脊索、2.脊索几乎纵贯全身,一直达到最前端,因而被称为头索动物。
3.不善运动,海栖动物,但分布却很广泛,由此可知,它是一个古老的类群。
又称无头类。
著名代表为我国青岛、厦门等地所产的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
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
A.一般特征: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由于头部的出现,脊椎动物又被称为有头类动物。
▪ 2.体背侧具有脊索。
这种构造大都仅出现于胚体,以后即为脊柱所取代;有时毕生存在。
▪ 3.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
▪ 4. 除圆口类之外,都具备上、下颌▪ 5.完善的循环系统。
▪ 6.除圆口类之外,运动器官均为成对的附肢。
B.主要类群和代表动物▪脊椎动物通常分为无颌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六个纲。
Ⅱ.鱼纲主要特征1. 体形基本为纺锤形(梭形)。
鱼体一般分为头、躯干及尾三部分,没有颈部(图附-28)2. 终生用鳃呼吸。
软骨鱼类的鳃比较原始,鳃裂直接开口地他;硬骨鱼类的鳃裂在外侧另有鳃盖保护。
3. 鱼体有适应水生生活的重要感觉器官——侧线4. 多数有适应于水中运动的器官——鳍。
鱼鳍分奇鳍和偶鳍两类。
5. 大多数具有鳞片6. 大多数鱼类所特有的构造——鳔。
鳔的张与缩引起鱼体比重的改变,起到调节浮沉的作用。
此外,有些鱼类的鳔兼有呼吸作用。
Ⅴ.鸟纲鸟类是起源于爬行类、适应于空中飞翔生活的一群高等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1.体一般呈纺锤形,体表覆盖着羽毛2. 前肢特化为双翼。
双翼是鸟类飞翔的工具。
3. 骨骼系统显著特化主要体现在:①骨骼中空而充气,许多骨骼互愈合,因此,骨架轻而坚固。
②胸骨特别发达。
善飞的鸟类胸骨具龙骨突起,以增大胸肌的固着面;不善飞的鸟类胸骨扁平。
③具愈合的荐骨。
④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持扇形的尾羽。
4. 呼吸系统十分特化主要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的与肺气管相连通的气囊系统。
5.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体温保持恒定。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完善。
7.繁殖较爬行类完善得多。
8.其它特征①鸟类没有牙齿,是以角质喙来啄取食物;②鸟类膀胱退化,肠道很短,直肠短或无,不能存贮粪便;③雌鸟缺右边的卵巢和输卵管,卵相继形成,在体内停留时间很短。
鸟类的这些特征均有减轻体重、适应飞翔的意义。
第三章1当环境因子的作用超出动物所能忍耐的最小限度或高于动物所能忍耐的最大忍耐限度时,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
此即“耐力定律”。
亦称“谢尔福德定律”。
其中:动物对环境因子的作用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最低点)与最高限度(最高点)之间的幅度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称生态价。
它反映出动物对外界环境因素适应和忍受能力的大小。
2各种水生动物对pH值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
据此,可分为狭酸碱性动物和广酸碱性动物。
3根据陆栖动物它在24小时内活动方式的不同,分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和全昼夜性等类型。
4不同的动物对光有不同的反应,据此可分为喜光性动物和避光性动物。
5 根据动物的热能代谢特征,最早人们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温血动物)和变温动物(冷血动物)两类。
1940年以后,人们又把所有动物分为三类: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和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亦称常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高而稳定,并具有各种体温调节机制,使体温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这类动物主要有鸟类和许多哺乳类变温动物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不定并无体温调节机制。
其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差别很小,并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大多数动物类群属变温动物,例如所有的无脊椎动物,多数脊椎动物。
异温动物这类动物活动时体温升高而且比较稳定,不活动或休眠时体温下降。
属于这类动物的有单孔类、一部分有袋类及胎生哺乳类中的休眠性种类,6恒温动物与温度的关系具有以下几个地理学法则(1)体型法则(伯尔格曼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分布于较冷地区的比较暖地区的体型要大。
(2 )比例法则(阿伦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尾、耳、鼻),分布在较暖地区的比寒冷地区的大而长。
(3)色素法则(古罗葛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的体色,分布在暖湿地区的比冷干地区的要浓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