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
+ P波消失,心室律较快时甚至不见f波 + 心室律绝对不规则,一般超过180bpm,有时达
240bpm,R-R间期趋于匀齐,可以转化为室颤。 + QRS波群形态多样,宽大畸形与正常形态交替出 现,多数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部有Δ波,起始 向量相同,形态类似。 + 窦性心律时心电图为显性预激或间歇性预激。
心房颤动
+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成人发病
率为0.3%~0.4%。 + 房颤好发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 主要危害是房室率不规则和快心室率造成 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血栓栓塞机会的增加, 以及心房肌的电重构。
+ 心房的不规则的、紊乱的电活动,频率
350~600bpm以上。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 代之以形态、振幅、时限、方向各异的颤 动波(f波),等电位线消失;在房室传导 功能正常时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根据f波粗细分型
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对药物复律或 电击复律疗效好、复发率低。 + 细波型房颤 f波振幅<0.1mV的房颤,有时f波纤 细到难以辨认。多见于冠心病及病程较久的慢性 房颤。对药物复律或电击复律疗效差、复发率高。 + 扑动型房颤 又称不纯性房扑。f波波幅较大近似 房扑的F波,但形态、大小不同,频率在房扑与房 颤的临界附近。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 心房扑动(AF)和心房颤动(Af)是两种常见的
心律失常,后者更常见。房扑和房颤在病 因、发生机制、临床过程、治疗和预防上 都有相似之处,而且房扑和房颤能够彼此 诱发或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把二者分开。
心房扑动
+ 房扑是一种较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率大约是房颤的十分之一。 + 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例如,风湿 性心脏病、冠心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和 肺心病,以及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药物 复律过程中等等。 + 房扑多数为阵发性,也可以持续数天,甚 至数年。
灶性房颤
人群的2倍,主要与基础心脏病的加重、动脉栓塞及脑卒 中有关。 + 由于心房肌失去正常舒缩,影响心脏排血功能,故易形成 附壁血栓,脑栓塞的发生率为无房颤的5倍。 + 正常心房收缩的排心血量约占心室充盈量的35%,房颤时 心室充盈量及每搏量明显减少,使血压或脉压降低,在心 室率增快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减少40%以上。 + 房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基础心脏病的情况, 慢性房颤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或心 室率快的房颤常有心悸、胸闷、气短、不安、头晕,严重 者可表现为休克、心力衰竭、心绞痛或晕厥等。
+ 典型房扑是右房内围绕三尖瓣环的大折返,
由于此折返环经过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之 间的“峡部”,因此典型房扑又称“峡部 依赖性房扑”。 + 其它折返环不经过“峡部”的房扑,统称 为“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体表心电图绝 大多数为非典型房扑的特点。
+ 出现一种连续、规则、快速、宽大畸形的心房波,
称为扑动波或F波。在II、III、aVF导联上最明显。 + F波频率范围为250~450pbm,典型房扑在 250~350pbm之间,通常为300bpm,超过350bpm 多为不典型房扑。 + 根据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心室律可规律匀齐,房 室传导比例不固定,心室律可不规则。 + QRS波群一般正常。
+ 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增高,其中死亡率为一般
谢谢
+ 不典型房扑:又称II型房扑,F波频率一般
超过350bpm,形态没有明显规律。 + 不典型房扑经快速心房刺激不能转复为窦 性心律。
灶性自律性增高 房内折返(房扑发生的主要基础) 右房和左房存在许多生理解剖障碍,例如。二、 三尖瓣环,冠状静脉窦口,肺静脉和腔静脉入口, 心脏手术后的瘢痕等,都可成为折返形成的解剖 基础。
+ 房室分离:心房为颤动节律,心室律为交界性或室性心动
过速,则两者在房室交界区发生干扰脱节。
+ 房颤伴高度房室阻滞:绝大多数f波未能下传心室,房室
传导几乎完全阻滞,心室率缓慢,常伴有频发的交界性逸 搏或室性逸搏,逸搏周期较长而固定。
+ 房颤伴完全性房室阻滞:所有f波均不能下传至心室,心
电图表现为房颤伴缓慢而匀齐的心室律。心室律为交界性 或室性逸搏心律。
主要有四种学说 + 多发生型快速激动学说:心房内多个起搏 点发生快速激动。 + 多发性为折返学说:激动在心房内沿无数 个微折返环折返。 + 巨折返:激动在心房内沿着巨大折返环折 返传导,沿途发生快速且不规则的f波。 + 激动在肺静脉折返,形成局灶性房颤。
根据发作持续时间分类: + 阵发性房颤 指发作能自行终止的房颤,持 续数秒至数天。 + 持续性房颤 之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药物 或电转复治疗后能够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 一般持续发作一周以上。 + 永久性房颤:用各种治疗手段均不能终止 的房颤。
+ 房扑是心房肌连续不断地进行快速的规律
性的除极和复极,在心电图上没有P波心房 激动表现为形态、方向、幅度完全相同的, 近似锯齿或波浪样的扑动波,称为F波。 + 波与波之间的间距匀齐,频率在 220~450bpm之间,多为250~350bpm
+ 典型房扑:又称I型房扑,F波频率
240~350pbm,各导联F波形态固定,频率匀 齐,根据部分导联F波形态又分两种: 常见型:II、III、aVF导联的锯齿波锐角 尖端向下(负向),较常见。 少见型: II、III、aVF导联的锯齿波较圆 顿,凸面向上(正向)。 + 典型房扑经快速心房刺激可以转复为窦性 心律。
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房性早 搏诱发的房颤,在房早的起源部成功消融房早后 房颤不再发生。 特点: + 单个、多个或成串的单形性房早(短阵房速)诱 发房颤发作,诱发房颤的P波往往落在前一次窦性 激动的T波上,有的甚至在ST段上。 + 典型者24H心电图中房颤反复出现,房颤持续数秒 钟至数小时不等,同时有频发的未诱发房颤的房 早存在,形态与诱发房颤的房早一致。
+ 粗波型房颤 f波振幅>0.1mV的房颤。多见于风心
+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连续、快速、不规 + + + +
则的f波。 f波在II 、III、aVF和V1导联最明显。 f波的频率多为350~600pbm。 心室律绝对不齐。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在房颤的基础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