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
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有人称之为教学革命,而这一切变化的根源都基于教学理念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学,新课标理念科学的认知和定位教学过程,抓住了学生学这个主要因素,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了实践新课标理念,我们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革,创设了与之适应的新的课堂模式如“目标导学”“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等,随着新的课堂模式的出现,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顿感无所适从,疑虑重重,现就自己的一点体会对新旧课堂模式的异同进行一些对比与反思,以期促进语文课改的实施。
一、新旧课堂模式的不同点:1、教师的角色不同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说教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教师也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的引导者。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
2、学习方式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身处课堂认真听取教师的讲授,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就行,总之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即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总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发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而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3、课堂流程不同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流程是预设的相对来说也是程式化的,只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把预定的知识用预设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课堂流程基本是固定的,在备课中基本生成,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再现。
而新的课堂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备课中可以预设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自学内容但不能预设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创造力,所以整个教学流程是不稳定的是变化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适时的指导学生不断的调整学习思路和方法,直到学生领悟理解,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引导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学习流程中还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新课堂模式展现的是一个生态的课堂。
4、评价体系不同传统课堂模式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教师讲的多不多、好不好、全不全,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如何,也就是说看教师这个主角表演的怎么样以及学生这个观众接受的怎么样。
新课堂模式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会不会学、学到了什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地位发挥的怎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新旧课堂模式的相同点1、知识体系相同不管我们的课堂模式如何变化,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未变,依然是语言运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对于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我们的学科体系并未变化,而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真理还在我们手中”,要有高度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观念调整的只是教法,所以要在不变中求改变,而非全盘否定。
2、学习目标相同在新旧课堂模式之下我们的培养目标总体方向也未变化,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与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等。
目标不变只是要求改变实现目标的途径。
三、几点反思1·教师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不仅如此,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始终与时俱进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2.努力探究新旧模式的接合点在新的课堂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究新旧模式的接合点,恰当的过渡合理的接轨,实施新模式的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旧模式,而要在传承中创新,在扬弃中改变,在探索中前进,努力转变观念,在变与不变中找准衔接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适应新理念的要求,更科学更有效。
3、调整备课思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新课程改革号召教师唤醒、点燃、激励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即把握好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还要备好学生,例如设想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学的切入点拓展点等,根据这些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另外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竞技场”,学生要通过自己实践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与技能,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直接传授,而应在学习中和学生共同获取与生成知识与技能。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调整方向,转变观念,没有一种方法和模式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改革的路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超越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