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苏洵导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你知道说的是谁吗?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他下笔顷刻数千言,深得欧阳修赏识,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一枝奇葩——《六国论》。

知人论世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

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

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

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

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是一篇论史的文章。

但其意并不在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

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

其时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

农民为了逃税逃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退让妥协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

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虽非割地,亦与割地无异。

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如出一辙,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

附: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原文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②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③率.赂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④盖.失强援:原来,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⑤不能独完.:使动词,保全。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上。

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明确】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原文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於顚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可以获得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一点土地。

他们的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拿来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

(可是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奉送(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急迫。

所以不须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

六国终究灭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

”这话说对了。

}注意读准字音。

暴.霜露pù暴.秦之欲无厌bào胜负之数.sh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shǔ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ïng 从.散约败zîng注意词语。

【明确】a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量。

是两个单音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②固.不在战矣:本来。

当然,副词。

③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是两个单音词。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分清等意思。

⑤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b多义词——思1、思厥先祖父(思考,想)2、蜀人追思亮(怀念)3、弦弦掩抑声声(思绪。

sì)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气词)理清思路,背诵第二自然段。

【明确】作者运用史实,紧承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剖析了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的情况,从正面论证了赂秦必亡的道理。

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是从赂者这方面论证了第一段提出的六国的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具体针对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作了充分的论述。

板书具体论证过程:大欲大患奉之弥繁赂秦力亏固不在战侵之愈急破灭之道不战已判【小结】《六国论》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

第二段则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

只能换“一夕安寝”“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通过反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文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

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

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别国快要)消灭得干净了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归附秦国,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优秀将领(李牧)仍健在,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注意读准字音。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g(2)洎.牧以谗诛jì(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ài(4)胜负之数.shù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证。

【原文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啊。

可悲呀!有像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因而趋于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原文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却仍有可以不用贿赂(的方法)来战胜秦的形势。

假如凭着(现今)偌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②并力西.向:a名词作状语,“向西”。

(向, 往,去。

?)B宾语前置,西向-向西御敌(?)(“西”是西方,“向”是朝向,也就是说面向西方,这是字面意思;引申为矛头指向西方的敌人的意思)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