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口腔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口腔医学综合考试是为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招收全日制口腔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口腔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口腔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口腔医学综合考试的范围为口腔医学中的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材料学,口腔正畸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口腔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考试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单项选择题100题,其中(口腔基础医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各20题)简单题共10题,其中(口腔基础医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各2题)4.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0分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四、考查内容Ⅰ口腔解剖生理学(一)绪论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2.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二)牙体解剖生理第一、二节牙的演化、组成、分类与功能1.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2.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3.牙体形态演化学说4.牙体形态演化的意义第三、四节临床牙位记录法、牙的萌出和乳恒牙更替1.牙位记录方法2.乳恒牙的萌出规律3.通用编号系统4.牙位记录的发展简史及现状第五节牙体解剖常用名词和表面标志1.牙体解剖常用名词及表面标志2.牙体形态测量方法3.斜面及生长叶概念4.牙齿形态的生理学意义第六节恒牙外形1.恒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2.恒牙外形的变化第七节乳牙外形1.乳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2.乳牙与恒牙的鉴别3.乳牙的形态变化第八节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1.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2.牙根形态生理意义3.牙体形态的变化第九节牙髓腔解剖1.髓腔各部分名称2.髓腔增龄性变化、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3.恒牙及乳牙髓腔的特点及临床意义4.根管治疗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三)牙列、牙合及颌位第一节牙列1.牙列分类2.牙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3.牙合曲线4.牙列与面部标志5.牙列与颌骨的关系6.牙列的生理意义第二节牙合1.牙尖交错牙合及其特征2.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3.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4.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的特征5.不同发育阶段牙合特征6.牙合动力平衡的意义第三节颌位1.牙尖交错位及其特征、影响因素及正常的临床意义2.后退接触位的特征及临床意义3.下颌姿势位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5.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意义6.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的特征Ⅱ口腔组织胚胎学(一)牙体组织1.釉质的理化特性、组织结构及临床意义2.牙本质的理化特性、组织结构、反应性改变、神经分布和感觉及渗透性3.牙髓的组织结构、增龄变化及临床意义4.牙骨质的分类、组织结构、理化特性及临床意义(二)牙周组织1.牙龈组织结构2.牙周膜组织结构、功能及增龄变化3.牙槽骨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三)口腔黏膜1.口腔黏膜组织结构2.口腔黏膜分类、结构特点、功能及增龄性变化(四)唾液腺1.唾液腺的组织结构2.唾液腺的功能及增龄性变化(五)口腔颌面发育1.神经嵴、鳃弓与咽囊2.面部的发育3.腭部的发育4.舌的发育5.唾液腺的发育6.颌骨的发育(六)牙齿发育及发育异常1.牙胚的发生及分化2.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成3.常见牙发育异常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Ⅲ口腔病理学(一)牙周组织病1.牙龈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2.牙周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3.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的临床病理特征。
(二)龋病1.龋病病因及发病机理2.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三)牙髓病1.急、慢性牙髓炎病理变化2.牙髓变性、坏死、牙体吸收的病理变化和临床意义。
(四)根尖周病急、慢性根尖周炎的病理变化(五)口腔黏膜病1.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2.常见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改变(六)口腔颌面部囊肿1.常见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2.非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3.口腔颌面部其他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七)牙源性肿瘤1.牙源性肿瘤的分类2.常见良性牙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3.恶性牙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4.骨化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八)唾液腺肿瘤1.唾液腺常见非肿瘤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2.常见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3.免疫组织化学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九)口腔颌面部其他来源肿瘤及瘤样病变1.常见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2.口腔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十)颌骨疾病1.颌骨骨髓炎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2.颌骨常见非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Ⅳ口腔生物学(一)口腔微生物学第一节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1.生态系和生态学2.口腔生态系3.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牙菌斑与生物膜1.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2.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3.牙菌斑生物膜的成分第三节口腔正常菌丛1.口腔正常菌丛的来源与类型2.口腔正常菌丛成员3.其他微生物群第四节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的关系1.龋病相关微生物群2.牙周病相关微生物群(二)口腔生物化学第一节牙及周围组织的化学组成1.釉质2.牙本质和牙骨质3.牙周组织4.口腔黏膜组织第二节唾液及龈沟液的生物化学1.唾液的生物化学2.龈沟液的生物化学第三节牙菌斑的生物化学1.牙菌斑内主要物质代谢2.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第四节牙体硬组织的生物矿化1.生物矿化组织的组成结构2.生物矿化的机制3.釉质与牙本质的生物矿化4.氟对牙体硬组织生物矿化的影响5.再矿化与仿生矿化(三)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第一节分子生物学基础1.生命的主要遗传物质——DNA2.DNA的复制3.基因表达4.基因表达的调节第二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分子克隆的材料与方法2.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3.特异核酸的检测第三节牙发生的分子机制1.釉质形成的分子机制2.牙本质形成的分子机制第四节分子生物学在口腔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1.变形链球菌属致龋毒力因子2.核酸杂交法检测牙周病相关细菌3.基于16S rRNA基因分析的口腔微生物分类与鉴定第五节口腔遗传疾病生物学基础1.遗传学疾病的分类2.单基因遗传病研究中的几个概念3.基因多态性与突变第六节口腔肿瘤分子生物学1.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2.口腔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3.口腔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4.口腔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策略(四)口腔免疫学第一节口腔防御系统1.唾液防御2.口腔黏膜防御3.口腔淋巴组织4.口腔免疫应答特点第二节龋病与免疫1.龋病与免疫的关系2.致龋菌主要抗原物质3.免疫防龋的研究第三节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与免疫1.牙髓病的免疫病理特点2.根尖周病的免疫病理特点第四节牙周病与免疫1.牙周病概述2.牙周病的致病菌班3.牙周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4.牙周病的免疫病理过程第五节口腔黏膜病与免疫1.疱疹性口炎2.口腔念珠菌病3.过敏性口炎4.扁平苔藓5.复发性口疮6.白塞病7.慢性盘状红斑狼疮8.寻常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9.舍格伦综合征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六节口腔肿瘤与免疫1.肿瘤抗原2.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第七节口腔移植免疫1.移植抗原2.移植免疫反应和排斥机制3.移植免疫反应的类型4.骨移植5.牙移植第八节口腔免疫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流式细胞术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免疫印迹技术4.免疫荧光(五)口腔骨组织生物学第一节骨的生物学基础1.骨组织的生物学特征2.骨组织的细胞成分3.骨基质成分第二节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1.牙槽骨2.牙周膜3.牙骨质第三节口腔骨组织改建1.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2.骨改建的影响因素3.力学刺激与骨改建4.口腔骨改建的特征和重要性第四节口腔颌骨疾病的生物学基础1.代谢性骨病的生物学基础2.遗传性骨病的生物学基础3.颌骨骨源性肿瘤的生物学基础第五节口腔种植学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1.骨结合理论2.骨增量技术的生物学基础3.骨增量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颅面骨组织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1.生长发育预测2.临床指标检测(六)口腔细胞培养及其应用第一节细胞培养1.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2.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口腔医学中相关细胞培养及其特点1.牙齿相关细胞2.唾液腺细胞3.口腔黏膜细胞4.颌骨相关的硬组织细胞5.口腔肿瘤细胞第三节细胞培养在口腔再生医学中的应用1.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2.口腔组织特有的干细胞3.再生医学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口腔生物学其他研究方法1.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组织芯片2.蛋白质组学3.生物信息学4.模式生物学5.系统生物学Ⅴ牙体牙髓病学(一)概述1.龋病的概念2.龋病流行病学(二)病因及发病过程1.牙菌斑2.饮食因素3.宿主4.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5.病因学说(三)临床表现与诊断1.龋病的病理过程2.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3.龋病的诊断(四)龋病治疗1.非手术治疗2.牙体修复治疗的生物学基础3.牙体修复与材料选择的原则4.窝洞的分类和结构5.深龋的治疗6.根面龋的治疗(五)银汞合金充填1.窝洞预备的基本原则2.窝洞预备的基本步骤3.银汞合金充填术4.龋病治疗并发症及处理(六)牙体缺损的粘结修复1.牙体粘结技术原理2.牙色修复材料3.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术4.前牙复合树脂直接修复5.后牙复合树脂直接修复(七)牙发育异常和着色牙1.牙发育异常和结构异常2.着色牙3.牙形态异常4.牙数目异常5.牙萌出异常(八)牙外伤1.牙震荡2.牙脱位3.牙折(九)牙慢性损伤1.磨损2.酸蚀症3.楔状缺损4.牙隐裂5.牙根纵列(十)牙本质过敏症(十一)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的治疗1.牙本质敏感症2.氟牙症3.四环素牙4.无髓牙(十二)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1.牙髓形态及组织结构2.牙髓的功能3.牙髓增龄性变化4.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十三)病因及发病机制1.微生物因素2.物理因素3.化学因素(十四)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方法1.病史采集2.临床检查方法(十五)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分类2.牙髓病的临床临床诊断程序3.各型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4.非牙源性牙痛的鉴别诊断思路(十六)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急性根尖周炎2.慢性根尖周炎(十七)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概述1.治疗原则和治疗计划2.病例选择3.术前感染控制4.疼痛的控制5.应急处理(十八)活髓保存和根尖诱导成形术1.盖髓术2.牙髓切断术3.根尖诱导成形术4.根尖屏障术(十九)根管治疗术1.根管治疗术的发展概况2.根管治疗术的原理3.根管治疗术的病理选择4.根管治疗术的操作原则5.根管治疗的疗效及评价标准(二十)髓腔应用解剖和开髓1.髓腔应用解剖2.髓腔通路预备(二十一)根管预备和消毒1.根管预备2.根管消毒和暂封(二十二)根管充填1.根管充填的时机2.根管充填材料3.根管充填方法4.根管充填质量的评价(二十三)显微根管治疗和根管外科1.显微根管治疗2.根管外科(二十四)根管治疗并发症及根管再治疗1.根管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2.根管治疗后疾病的病因3.根管治疗后疾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4.根管再治疗(二十五)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1.可靠的牙体修复是根管治疗疗效的重要保障2.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前的评估及方法选择3.根管治疗后牙齿的椅旁修复4.根管治疗后牙齿的间接修复(二十六)口腔检查1.检查前准备2.口腔检查的内容3.X线检查4.实验室检查5.病历记录Ⅵ牙周病学(一)绪论1.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2.古代文明对牙周病的认识3.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二)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1.牙龈2.牙周膜3.牙骨质4.牙槽骨5.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6.牙周组织的曾龄性变化7.前牙美学区的临床特点(三)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1.牙周病的分类2.牙周病的流行情况3.牙周病的危险因素4.牙周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四)牙周病微生物学1.概述2.牙菌斑生物膜3.牙周微生物的治病机制4.牙周致病菌(五)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1.牙石2.解剖因素3.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及错牙合畸形4.其他促进因素5.牙合创伤6.食物嵌塞7.不良习惯8.牙面着色(六)牙周病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和促进因素1.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2.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3.牙周炎症中宿主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4.牙周病的全身促进因素(七)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1.牙龈的炎症和出血2.牙周袋的形成3.牙槽骨的吸收4.牙松动和移位5.牙周病的活动性(八)牙周病的检查和诊断1.病史收集2.牙周组织检查3.牙合与咬合功能的检查4.放射影像学检查5.牙周病历的特点及要求6.牙周炎的辅助诊断方法7.危险因素的评估(九)牙龈病1.慢性龈炎2.青春期龈炎3.妊娠期龈炎4.白血病的牙龈病损5.药物性牙龈肥大6.牙龈纤维瘤病7.牙龈瘤8.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9.急性龈乳头炎(十)牙周炎1.慢性牙周炎2.侵袭性牙周炎3.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十一)牙周炎的伴发并不1.牙周-牙髓联合病变2.根分叉病变3.牙周脓肿4.牙龈退缩5.牙根面敏感6.呼气异味(口臭)(十二)牙周医学1.牙周感染对某些全身疾病的影响2.伴全身疾病患者的牙周治疗(十三)牙周病的危险因素评估与预后1.临床危险因素评估2.牙周病的预后(十四)牙周病的治疗计划1.牙周病的总体治疗计划2.牙周治疗中应控制的医院内感染(十五)牙周基础治疗1.菌斑控制2.龈上洁治术3.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4.基础治疗的疗效与组织愈合5.牙合治疗6.食物嵌塞的牙合治疗7.松牙固定术(十六)牙周病的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的目的和原则2.牙周病的全身药物治疗3.牙周病的局部药物治疗(十七)牙周病的手术治疗1.总论2.牙龈切除术及牙龈成形术3.翻瓣术4.磨牙远中楔形瓣切除术5.切除性骨手术6.再生性手术7.根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8.牙冠延长术9.膜龈手术(十八)牙周病的疗效维护和预防1.疗效维护期的牙周支持治疗2.预防牙周病的基本原则(十九)牙周健康与修复治疗和正畸治疗的关系1.修复治疗与牙周健康的关系2.正畸治疗与牙周健康的关系(二十)种植体周围组织及其疾病1.种植体周围组织2.牙周病患者的种植治疗3.种植体周围组织病变Ⅶ口腔黏膜病学(一)口腔黏膜病学概论1.口腔黏膜病的概念及特点2.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3.口腔黏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4.口腔黏膜的增龄性变化5.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6.口腔黏膜疾病的基本临床病损7.口腔黏膜疾病的检查与诊断(二)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单纯疱疹2.带状疱疹3.手足口病4.口腔念珠菌病5.深部真菌病6.口腔结核7.球菌性口炎8.坏死性龈口炎(三)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1.各型超敏反应的定义概念、分型、特点2.药物过敏性口炎3.接触性口炎4.血管神经性水肿5.多形性红斑(四)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1.复发性阿弗他溃疡2.白塞病3.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4.放射性口炎5.赖特尔综合征(五)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1.天疱疮2.类天疱疮3.其他大疱性疾病(六)口腔斑纹类疾病1.口腔扁平苔藓2.口腔白色角化症3.口腔白斑病4.口腔红斑病5.盘状红斑狼疮6.白色海绵状斑痣7.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七)口腔黏膜肉芽肿性疾病1.化脓性肉芽肿2.克罗恩病3.结节病4.浆细胞肉芽肿5.嗜酸性肉芽肿6.韦格纳肉芽肿病(八)唇舌疾病1.唇炎2.口角炎3.舌疾病4.灼口综合征(九)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1.梅毒2.淋病3.尖锐湿疣(十)艾滋病(十一)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1.造血系统疾病2.维生素缺乏症3.内分泌及代谢疾病4.传染性疾病5.重金属及非金属中毒6.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十二)口腔黏膜色素异常1.内源性色素沉着异常2.外源性色素沉着异常3.色素脱失Ⅷ儿童口腔医学(一)概论(二)儿童口腔疾病病史的采集、口腔检查及治疗计划的制订1.病史的采集2.儿童口腔检查3.儿童口腔科临床资料4.儿童口腔疾病治疗计划的制订5.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口腔检查与治疗计划侧重点(三)乳牙及年轻恒牙的解剖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1.乳牙的解剖形态2.乳牙的组织结构特点3.乳牙牙根生理性吸收4.乳牙的重要作用5.年轻恒牙的特点(四)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分期及各期特点2.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3.颅面骨骼的生长发育4.牙与颌的发育(五)牙齿发育异常1.牙齿数目异常2.牙齿形态异常3.牙齿结构异常4.牙齿萌出与脱落异常(六)儿童口腔科就诊儿童的行为管理1.概述2.儿童口腔科非药物行为管理3.儿童口腔科治疗中焦虑和疼痛控制4.儿童局部麻醉(七)儿童龋病1.乳牙龋病2.年轻恒牙龋病3.儿童龋病的预防4.口腔健康教育(八)儿童牙髓病和根尖周病1.乳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2.乳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乳牙牙髓治疗4.年轻恒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九)儿童牙外伤1.儿童牙外伤的概述及分类2.儿童恒牙外伤的诊断和治疗3.乳牙外伤4.牙外伤伴发的支持组织损伤5.儿童牙外伤的预防(十)儿童牙周组织疾病及常见粘膜病1.儿童牙周组织特点2.儿童牙龈病3.儿童牙周病4.儿童常见粘膜疾病(十一)咬合诱导1.咬合诱导的概念2.影响咬合发育的因素3.牙列发育期咬合紊乱的检查4.儿童时期的间隙管理5.牙列发育期咬合紊乱的早期矫治6.咬合紊乱的早期预防(十二)儿童口腔外科治疗1.乳牙及年轻恒牙的拔除2.多生牙的拔除及阻生牙的开窗助萌3.口腔软组织及牙槽外科手术(十三)残障儿童的口腔医疗1.概述2.智力残疾3.脑瘫4.躯体残疾5.视力障碍6.听力障碍(十四)全身性疾病在儿童口腔的表现1.血友病2.白血病3.艾滋病4.糖尿病5.遗传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6.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综合征7.低磷酸酯酶症8.唐氏综合征9.掌趾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10.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1.Axenfeld-Rieger综合征12.白细胞功能异常Ⅸ口腔预防医学(一)绪论1.口腔预防医学的概念2.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3.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4.三级预防的原则5.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二)口腔流行病学1.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作用、发展和研究方法2.常用龋病指数和牙周病指数3.龋病流行特征、影响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4.牙周病流行特征、影响牙周病流行的主要因素5.其他口腔疾病的流行情况6.口腔健康状况调查7.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及问卷设计8.临床试验方法(三)循证口腔医学1.循证口腔医学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实践方法2.循证口腔医学的证据3.系统评价方法4.循证口腔医学在口腔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四)龋病的预防1.龋病的危险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因素、食物因素2.龋病的预测与早期诊断3.龋病的三级预防和预防方法(五)氟化物与牙健康1.氟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人体氟来源和代谢2.氟化物的防龋机制3.氟化物的生理作用和毒性作用4.氟牙症5.氟化物的全身应用6.氟化物的局部应用(六)临床口腔预防技术1.窝沟封闭2.预防性树脂充填3.非创伤性修复治疗(七)牙周病的预防1.牙周病的始动因素和危险因素2.牙周病的分级预防3.控制菌斑4.控制局部相关危险因素5.提高宿主抵抗力6.牙周病与口臭(八)自我口腔保健方法1.漱口方法和注意事项,漱口液的种类和作用2.刷牙方法和注意事项,牙刷和牙膏3.牙间隙清洁4.无糖口香糖(九)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1.口腔癌的预防2.牙本质敏感的预防3.牙外伤的预防4.牙酸蚀症的预防5.错合畸形的预防(十)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1.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2.婴儿期的口腔保健3.幼儿期的口腔保健4.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5.老年人的口腔保健6.残疾人的口腔保健(十一)口腔健康促进1.口腔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和概念2.口腔健康促进的组成、任务和途径3.口腔健康促进的计划、实施和评价4.口腔健康教育(十二)社区口腔卫生服务1.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内容2.社区口腔卫生服务计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估3.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十三)口腔卫生服务和口腔卫生政策1.口腔卫生服务2.口腔卫生政策(十四)口腔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1.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传播及感染疾病2.感染控制的措施及方法Ⅹ口腔颌面外科学(一)绪论口腔颌面外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1.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