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大 众 文 艺
29
摘要:在音乐心理学学科中,审美联觉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艺术活动中。

它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联觉;审美联觉
“联觉”本是一个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术语,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

它是一种人类的心理能力,带有一定无意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直接对应上。

有时,学界会将联觉与通感的概念划上等号,在名称的表述上互为混用,但是,联觉与通感仍有不同之处。

通感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发生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的一种感官受到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或多种感受的心理过程,或出现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的心理现象。

相比而言,后者在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天地,一般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互沟通而不分界限。

因而通感被大量运用在审美感觉活动中,是联觉在审美领域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时也被称为审美联觉。

审美联觉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身的生理基础,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价值与独特的审美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以声音为媒介反映宇宙万物和人类心灵运动节律的艺术,可以听声类形,以耳为目。

音乐中的内容有着“音乐性的内容”,还有着借助接受者的想象、联想、联觉等心理活动所获得的“非音乐性的内容”。

它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听觉形象,也可以是视觉性的形象,甚至可以是触觉、嗅觉、味觉等无所不包的内容,使得音乐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而且可视可睹、可闻可嗅、可品可尝、可感可触。

视觉与听觉是审美联觉中的主要审美感觉,例如《礼记•乐记》中就有对通感现象的描写:“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孔颖达对此文主旨的扼要解释是:“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相通。

它们二者与其它辅助审美感觉互补,使主体所感受到得意象更具丰富性和适意感。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都是音乐表现性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是欣赏者产生审美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

又如长音使人感觉静止,短音使人感觉运动。

此外,发音状态也会影响欣赏者的心理感受。

发音速度快,使人感觉急躁;发音速度慢,使人感觉柔和。

此外,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也会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音乐欣赏中存在着色彩联觉,这是较为普遍的联觉形式。

它是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

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首先给欣赏者视觉上提供了红、黄、青、蓝、绿、橙、紫七个基本色象,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

又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画得淋滴尽致,不时地在欣赏者的视野中展现,那黄鹤、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欣赏者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

欣赏过程中也会产生情感联觉。

在声乐演唱中有着同构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现象,是用以表现声乐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的。

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声音中所表现的速度、节奏、强弱、音色等不同的声音因素,映射在欣赏者的心理
就会出现激动、哀愁、高兴、忧伤等不同的心理变化。

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还会产生意象联觉。

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声音是一种物质现象,由于它是诉诸于人的听觉,所以它的存在是只可闻而不可见的。

但是它总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一定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它能唤起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的、艺术的实践经验,使人们在头脑中恢复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形成某些事物联系关系的重新组合。

音乐虽然不能像雕塑和绘画那样刻画某一具体形象,但它能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此外,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

在器乐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审美联觉活动。

器乐演奏中音色的美感是表现乐曲内容的前提条件,每个演奏者都把音色美作为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

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乐曲风格和音色的情感变化,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增强乐曲的感染力,而良好的器乐音色及其变化是诠释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一个好的器乐演奏者,应具备很好的对音色辨别的能力。

在器乐基本音色基础上,演奏者通过联觉再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可以被称为联觉音色。

器乐的音色特征有浓与厚、淡与薄、圆与润、暗与淡等,在技巧演奏上不同音色的运用往往又不是单一出现,如:刚柔、明暗、薄厚、干润、虚实、尖圆都可以结合,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中得以体现,在演奏过程中是完全可以根据艺术表现需要来运用联觉调控音色的。

器乐联觉音色的形成,不只是满足于精良的音准、节奏和熟练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还必须要对所演奏的乐曲内容以及风格特点有较深入地理解和较好地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让技巧与音色在联觉的平台上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音乐中的审美联觉是人类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大量的审美经验的事实说明了审美联觉的客观存在,为审美领域开阔了视野,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审美联觉能唤起作者的广泛联想,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增强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同时,还能开阔音乐欣赏者的视野,丰富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使欣赏成为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於贤德.论联觉、统觉和通感的联系与区别[J].文艺研究,1995(04).
[2]何俐.普通联觉与审美通感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1).
[3]邵桂兰.试谈音乐的审美联觉[J].人民音乐,1988(09).
[4]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季刊),2006(04).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吴雅莉,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吴雅莉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理论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