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对肌体的影响
(1)细胞外液减少,并且水分向细胞内转移,易发生休克。
(2)有明显的失水体症(皮肤弹性、眼窝囟门)。
(3)尿量↓(早期不明显;晚期少尿)。
(4)经肾失钠者尿钠↑;肾外因素所致者尿钠↓。
4、防治的病生基础
(1)防治原发病,去除病因。
(2)纠正不适当的补液种类。
(3)给予等渗液或高渗盐水,以补盐为主,先盐后糖。
细胞水肿,主要是脑水肿,脑细胞肿胀和脑间质水肿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淡漠、神志混乱,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严重病例发生脑组织移位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幕裂孔疝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4、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轻症停止水分摄入,重症给予高渗盐水,迅速纠正脑水肿,静脉给予甘露醇,速尿促进体内水分排出。
血浆的渗透压的正常范围是280~310 mOsm/L。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约1.5 mOsm /L(在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微粒(主要是电解质离子)产生的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水、钠平衡及调节(Regulation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4)如发生休克,须按休克抢救。
二、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1、概念:
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2、原因和机制
(1)水摄入减少:水源断绝、不能饮水、渴感障碍。
(2)水丢失过多
单纯失水:经肺失水、经皮肤不感蒸发、经肾失水(尿崩症)。
4、防治的病生基础
(1)防治原发病。
(2)先糖后盐:补水(5~10%葡萄糖溶液);适当补钠(因体内总钠减少)。
(3)适当补钾。
三、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1、概念:
水、钠等比例丧失,血Na+130-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280-310mmol/L
2、原因
任何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正常人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体液量维持恒定。钠水排出主要通过肾脏,所以钠水潴留基本机制是肾脏调节功能障碍。正常经肾小球滤过的钠,水若为100%,最终排出只占总量的0.5-1%,其中99-99.5%被肾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主动吸收60-7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受激素调节、维持以上状态为球管平衡,肾脏调节障碍即球管失平衡。
⑵ADH分泌过多:如恐惧、痛疼、失血、休克、外伤等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解除了副交感神经对ADH分泌的抑制。
⑶低渗性脱水、输入大量水分,未补电解质。
3、对机体的影响
上述原因,大量补水,电解质不足,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被稀释,血[Na+]降低,渗透压下降,称之为稀释性低钠血症。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水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移动、直到细胞内、外渗透压达到新引起细胞水肿。
(一)水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化反应;
2、良好的溶剂;
3、调节体温;
4、润滑作用;
5、结合水的生理功能
(二)水、钠平衡
表2-2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量
摄入
(ml)
排出
(ml)
饮水
1000~1300
尿量
1000~1500
食物水
700~900
皮肤蒸发
500
代谢水
300
呼吸蒸发
350
粪便水
150
合计
2000~2500
二、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方法较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
按照分布范围: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
按照发生的原因: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按发生的部位:皮下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等。
三、发病机制(Mechanisms)
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过多,即以上平衡失调。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 The feature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metabolism )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Distribution and capacity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一)体液的分布
动脉端:有效流体静压[30-(-6.5)]>有效胶体渗透压(28-5)→血浆滤出生成组织间液。
静脉端:有效流体静压[12-(-6.5)]<有效胶体渗透压(28-5)→组织间液回流入毛细血管静脉端。
剩余的组织间液须经淋巴回流。
2、如果上述任何因素发生改变即使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⑴毛细血管血压血高
全身或局部的静脉压升高是毛细血管血压开高的主要原因。升高的静脉压逆向传递到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端,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有效流体静压随之升高,血浆滤出增多,且阻止静脉端回流,组织间液增多。如右心衰竭上、下腔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
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因素很多。如炎症时、炎症介质组胺、激肽使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微丝收缩,内皮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缺氧、酸中毒可使微血管基底膜受损等。
⑷淋巴回流受阻
正常情况下,大约1/10的组织间液经淋巴回流,组织间隙少量蛋白经淋巴回流入血循环。即是组织液生成增多,淋巴回流可代偿性增加有抗水肿的作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干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不仅组织间液增多,水肿液蛋白含量增加,称为淋巴性水肿。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道被成虫堵塞、引起下肢阴囊慢性水肿。乳癌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引起前臂水肿。
一、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1、概念:
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Osm/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
2、原因和机制
(1)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
(2)大汗后只补充水分。
(3)大面积烧伤而只补充水分。
经肾丢失
上述情况发生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而未给电解质平衡液导致低渗性脱水。但是,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后不处理,通过ADH分泌增多,也可发生低渗性脱水。
4、防治原则
除防治原发病外,应输注低渗的氯化钠溶液,其渗透压以1/2~2/3张为宜。
四、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概念:
肾脏排水能力降低时摄水过多,致使大量低渗体液潴留在细胞内外,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2、原因
⑴肾脏排水功能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严重心力衰竭和肝硬化腹水伴肾血流减少,如果未加控制地输入大量水分,使水在体内潴留。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白蛋白含量,任何原因使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渗压乃至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间液增加。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肾病患者尿中丢失蛋白过多等。
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正常微血管壁只允许微量蛋白通过,血浆白蛋白含量6-8g%,而组织间隙蛋白含量1g%以下。如果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白蛋白减少,组织间隙蛋白增多,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隙水和溶质潴留。
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及归纳总结
教案末页
小结
水、盐代谢紊乱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几乎各科的病人均可发生水盐代谢紊乱。水盐的基础知识是指到临床补液治疗的基础,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部分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各种紊乱相互之间有可相互转化,因而十分复杂。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水、钠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2、水、钠平衡的调节机制?
体液占体重60%,分为细胞内液(占体重40%)、细胞外液(占体重20%)。细胞外液又分为组织间液(占体重15%)和血浆(占体重5%)。
体液的含量分布因年龄、性别和体型不同有很大差异。
(二)电解质在体液中的分布及含量
电解质在细胞内外分布和含量有明显差别。细胞外液中阳离子以Na+为主,其次为Ca2+。阴离子以Cl-最多,HCO3-次之。细胞内液阳离子主要是K+,阴离子主要是HPO42-和蛋白质离子。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血浆和组织间隙之间体液的平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间静水压(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出的力量)
有效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间隙液体回到毛细血管内的力量)
淋巴回流:回流组织液十分之一
1、正常组织间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静脉端回流,其机制为:
3、各种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实施情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分析
1、多媒体运行稳定,教学效果好。
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询问临床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肿(Edema)
一、概念(Conception)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发生在体腔内、称为积水(hydrops)
当心房扩张、血容量↑、血Na+↑→合成释放心房肽↑。
功能:①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②阻断肾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③显著减轻失水或失血后血浆中ADH水平增高的程度。
机制: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鸟苷酸环化酶,以细胞内cGMP作为第二信使。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Metabolicdisturbance ofwater and electrolyte
(三)水、钠平衡的调节
1、渴感的调节作用
渴觉中枢:位于下丘脑外侧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