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18·浙江杭州】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对联“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C.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B项,“失马真成福”取材于《淮南鸿烈集解》,化用了“《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典故”,意思是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有时福是祸,有时祸是福。
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
25.【2018·湖北荆州】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项,《名人传》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C项,《水浒传》是一部小说。
26.【2018·湖北随州】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B.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
A项,“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
”正确,“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是属猪人的本命年。
”选项中说法错误。
B项,正确。
C项,正确。
D项,正确。
27.【2018·湖北咸宁】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长河落日圆”“饮于河渭”“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诗文中的“河”指的是“黄河”。
B.《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里面的父亲指的就是曹操。
C.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之间的隔膜。
D.《傅雷家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生活。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辨识。
其中错误的一项是B,“一门父子三词客”中“三父子”里面的父亲是苏洵,因为苏洵父子擅长的是词作,东汉末年的曹操不擅长写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8.【2018·四川宜宾】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B.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C.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由秀才去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D.社,土地神;稷,谷神。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范进中举》中写范进中了秀才后参加乡试,又中了个“举人”,所以C项错误。
29.【2018·四川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林冲是《水浒》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
从误入白虎堂开始,他中州劫法场,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雪夜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英雄辈出”“工匠精神”“共筑梦想”“绿水青山”,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的辨析。
A项,《诗经》不是“四书”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B项中州劫法场的是李逵;C项正确;D项,“英雄辈出”是主谓短语,“工匠精神”是偏正短语。
30.【2018·湖北黄冈】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
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B.《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和文学文化常识的分析。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要求阅读的重点名著篇目,识记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C项错误在于“手足”指“兄弟”而不是“同学”。
31.【2018·浙江乐清】瓯越文学社组织大家去江心屿采风,同学们围绕以下几句诗议论纷纷。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孟浩然)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杜甫)A.孟浩然、李白、杜甫都写过有关江心屿的诗,江心屿真不愧为“诗之岛”。
B.江心屿成为诗人的抒写对象是从唐朝开始的,它的诗歌文化真是历史久远。
C.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写了很多山水诗,永嘉山水成就了谢灵运,使他成为“山水诗鼻祖”。
D.“澄鲜阁”名称就出自谢灵运诗句,温州还有一些古迹与他有关,如池上楼等。
3.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江心屿”并非从唐代才开始成为诗人抒写的对象。
南朝谢灵运就留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诗句。
32.【2018·浙江温州】.瓯越文学社组织大家去江心屿采风,同学们围绕以下几句诗议论纷纷。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孟浩然)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杜甫)A.孟浩然、李白、杜甫都写过有关江心屿的诗,江心屿真不愧为“诗之岛”。
B.江心屿成为诗人的抒写对象是从唐朝开始的,它的诗歌文化真是历史久远。
C.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写了很多山水诗,永嘉山水成就了谢灵运,使他成为“山水诗鼻祖”。
D.“澄鲜阁”名称就出自谢灵运诗句,温州还有一些古迹与他有关,如池上楼等。
3.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江心屿”并非从唐代才开始成为诗人抒写的对象。
南朝谢灵运就留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诗句。
33.【2018·山东烟台】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升)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
一一这句话有语病。
D.这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
一一加点成语运用准确。
【答案】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病句辨析、词语运用的能力。
A项,“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B项,说法正确。
C项,句式杂糅。
把“其宗旨”与“为目的”删除其一即可。
D项,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
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
该成语意思符合该句语境。
34.【2018·山东滨州】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
“数九”是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
B.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
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到“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A项,“数九”是从冬至开始,立春结束。
35.【2018·山东滨州】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班斓。
(6分)(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4分)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
B.年年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答案】A.清明B.端午C.元宵D.中秋【解析】这是考查传统节日的题目,需要根据诗中所给的习俗来判定。
A项“燕子来时”说明是春季,“梨花落后”则是“清明”。
B项“屈原”告诉了我们答案——“端午”。
C项和D项给出的信息导向不十分清晰,其中D项较为容易,桂花是在阳历9至11月,丹桂飘香是秋季;从“丹桂”可得知“中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C项中,“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则是较为明显的“赏月”“观灯”的习俗。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2分)【答案】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