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心理学的涵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与苦恼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成为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3.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4.临床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的关系(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2)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二者区别在于:前者重视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并着重介绍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后者则重点阐述精神病的心理学问题,并较多地从理论和心理变态上进行分析。
5.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6.心理健康的概念:1、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2、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7.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医学标准8.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9.心理健康的标准(大众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0.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判别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11.心理问题的概念:广义的心理问题的概念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狭义的心理问题指没有达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12.心理障碍的概念:心理障碍包括广义的心理障碍和狭义的心理障碍。
广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即与心理异常同义。
狭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各种表现中的一种类型。
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ICD:国际疾病分类法 DSM: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1分 2分 3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总分: 3分,不是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6分及以上,神经症病程短程(小于3个月) 中程(3个月到1年) 长程(1年以上) 精神痛苦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分类 活动性质 冲突性质病程 是否泛化 社会功能 一般心理问题 正常不健康 常形持续<1个月间断<2个月 未泛化 基本不影响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不健康 常形持续<2个月间断<6个月 泛化 轻度受损 可疑神经症 正常不健康 开始变形持续<3个月 严重泛化 中度受损 神经症 异常,非精神病性障碍变形 持续>3个月 完全泛化 中度受损填空题:1、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都是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
2、一般而言,早期的不良经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母爱剥夺、父母对儿童的不一致、同胞间竞争、惩罚、过分苛求、诱惑、生理性挫折、角色混乱、父母操纵、忌妒。
3、罗杰斯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治疗的中心是当事人。
4、罗杰斯认为,人格的改变过程包括威胁的经验、防御过程、心理调整、过程的瓦解和奔溃、重新整合等五个阶段。
名词解释:1.存在感:存在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可以整合人的各种经验,从而把人的存在联结为一体。
2.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3.高峰体验: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愉悦的瞬时体验。
4.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5.分化: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6.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
具体方法是:(1)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2)要求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3)想象恐怖事物同时放松,等到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
(4)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
7.厌恶疗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
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 (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8.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
9.行为塑造:是培养新行为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它通过持续地逐一强化更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同时消退先前的较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使目标行为得以形成。
10.代币法: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11.示范疗法:又称为模仿疗法,对心理干预实施者来说,就是提供特定行为(或行为变化)的模式、范本,即榜样,进行行为(或行为变化)的示范;与此同时,观察者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即获得了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去进行模仿性操作。
12.条件反射: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13.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和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14.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并且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
15.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中得以解脱的手段。
16.阻抗: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
17.客体关系: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18.人格结构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格中包括三种主要的力量: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些力量各司其职,却又相互作用,但是我们自己察觉不到这些具体过程。
19.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
20.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21.前意识: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22.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23.固着: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
24.力比多:即性力。
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25.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26.调节因素: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向和大小的因素。
27.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28.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
29.贝克认知疗法: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而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30.去中心化: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
31.儿童多动症:一种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宁的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易激惹,好冲动,坐立不安等。
常伴有认知困难、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32.自动思维: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33.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34.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35.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6.认知歪曲:认知中内在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
37.认知缺乏:缺乏有关的常识或认识。
38.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患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39.情感倒错:患者情感反应的方向正好与外界刺激相反,令人高兴的事件引起悲哀的情绪体验,令人悲哀的事物则引起快乐的情绪反应。
40.认知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41.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42.绝对化要求: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
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
43.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
常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经验,提出问题与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进行验证等一系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