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对象会计史是研究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历史运行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预测会计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
它既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史学的研究始终涉及到会计学的精华部分。
会计史是会计知识的海洋,会计思想的宝库。
是会计文化中的文化,会计理论中的理论。
研究意义(1)有助于我们了解会计学科的根基由来与现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历史是现实的活水之源“在所有的学科里,理论和概念都是在历史的持续中发展起来的。
一种思想导致另一种思想,我们今天的现状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昨天的成就。
”——享德里克森《会计理论》2)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正确把握会计学科的现状。
3 )探索会计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会计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历史观狭义与广义、静态与动态历史的时空界域不仅包含着已经成为历史的那一部分,而且包容着正在发生变化与处于演进之中的历史过程,以及包括着由现时向未来转变之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是漫长的,现时则是短暂的,未来迫近于现时,并表现为以无限的时空一直向前延伸,历史、现时与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发展水平,以及与会计相关联的财务、审计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
会计环境的正面构成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影响。
1. 会计是什么?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资金运动论有何异同?2. 会计干什么?运用一定的专业技术计量记录劳动过程中的损耗和劳动成果。
货币只是历史性的产物,没有货币之前计量对象为实物。
剩余价值和利润也是历史性的产物,最早只是表现为各种劳动果实。
3.会计为什么会产生、存在、发展?(一)只有在人类生产行为发生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
(二)社会生产是推动人类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第一历史动因,是两者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
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活水平是衡量原始会计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会计的历史起点: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客观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头脑之外的自然界去寻找帮助进行记事的载体,以及进行计量、记录的方法了。
1)简单刻记方法是古代原始人最初采用的一种计量、记录方法。
通常以坚硬的石器等为刻具,在岩石等载体上刻划出简单、直观的条纹或缺口来反映一定的经济数量或事物。
(2)直观绘图记数、记事方法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与简单刻记并存的一种计量、记录方法。
通常是描绘所需记录事物或经济活动的具体形象反映经济事物的数量。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计量、记录方法发明应用的意义。
历史起点;与数学、艺术起源的历渊源关系;与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关系,刻符计量、记录法的历史进步,一整套计量、记录符号的创造,刻划符号在一定区域内的实用趋向一致性和规范化,对人类语言、原始文字,原始数学的促进,数码符号的创造与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目标的明确。
黏土标志:远古时代中东地区原始人类所采用的一种计量、记录方法,通常将计量、记录不同农业收获的黏土标志存放在刻有以特殊符号作封壳标记,表明所记事物品名与数量的大黏土壳内。
它反映了由刻符记事与绘图记事向“书契”计量、记录方法萌芽阶段的过渡。
一)原始计量、记录方法进入“书契”萌芽阶段及其发生变革背景综述1.父系氏族社会经济发展对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影响金属工具的应用、社会分工、原始交换活动的复杂化2.私有制产生对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影响明确私有财产权、劳动商品归属需要一定的标记方法3.原始社会末期社会文化革新对新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影响(1)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基础之一——数学方法的改进;(2)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基础之二——文字的创造——文字创造的一个主要动机是研究人类会计思想与行为起源所揭示的基本问题一、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一)人类的生产行为的发生是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二)人类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既是衡量人类生活得到保障的标志,而又是衡量人类最早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得以产生的重要标志。
二、人类会计思想产生、形成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三、原始计量、记录方法演进过程中体现出的基本历史规律(一)社会生产越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越复杂,人类发明创造与应用的原始计量、记录方法便越进步。
(二)原始交换关系是推动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力量。
(三)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变革发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社会更替之际。
四、原始计量、记录工作的历史地位五、人类起源阶段会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六、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发生与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管理目标:私人占有财产现象出现之前与之后有巨大不同一、“會計”命名起源于西周时代的背景原因(一)农业、手工业生产及商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手工业分工号称“百工”;商品交换范围扩大、种类增多、“质人”管理官营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二)经济制度与文化的发展“井田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钟鼎文出现會計”命名的出现与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在管理国家经济与私人经济中开始重视会计工作的结果。
西周时代“會計”命名的出现与应用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會計”概念的解释,是中国古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
“會計”命名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是我国古代会理论发端的一种表现。
通过“會計”命名的产生与应用,以及古人在《周礼》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其特定含义的认识中可知,管算结合,古今一理。
古代人们和近代人们对“会计”概念的认识存在着根本差别。
一.会计专职产生的历史原因(一)经济动因。
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的复杂,使得原来由氏族首领兼任的计量、记录工作逐渐由专人担任。
(二)政治动因。
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为了维护私有财产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生产活动及财产增加和减少加强管理。
会计专职产生的历史史实说明的问题:1.以权力对经济进行控制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了由“王”直接控制的经济管理专职及其经济职能部门的萌芽形态,从中既体现了一种经济集权的需要,也同时体现了一种管理的需要。
2.从分工管理着手,以分门别类对不同经济环节进行管理为出发点,按经济管理环节确定某种管理专职,并逐渐围绕对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在若干管理专职的基础上构建了原始的财计部门的基本框架,是创立国家所必须的一个前提条件。
3.在军事民主制体制下,公有或私有部分经济收支事项的管理最初都是通过簿记工作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出来的。
4.在“簿记”仅仅作为一种附带性工作时期,尚无法具体明确“簿记”工作的受托责任,然而,当簿记作为一种专职工作出现之后,“簿记”专职所体现的受托责任便在经历萌芽阶段之后被确定下来。
一.官厅会计职能部门的概念与建立标志概念:官厅会计系我国古代对于国家会计的统称。
标志:(1) 会计已成为国家事务中的一项专门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在国家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中已占有一定地位。
(2) 在国家财政经济组织体制中,对会计部门的设置巳在了适当的安排,会计官员也在了相应的配备。
(3) 会计事项处理方面已有一定之规,并且采用了一定的会计方法,会计工作已能够正常展开。
最高长官为司会。
具体职能:①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接受周王检查。
②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
凡财用必管,凡会计必揽。
③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税赋征收的依据。
司会其下设置四个职能部门:司书(担任会计一职)具体主管会计核算;职内,职岁、职币(三者共同担任出纳一职)最高长官为小宰,与司会平级,掌握预算。
国库具体领导官员为大府,级别低于小宰。
大府之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
大府的职责有四:①总管国库的财物收入(部分税赋收入除外);②统领各库长官,组织财物保管③总管国库的财物支出(地方所管部分除外);④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向上报告考核结果。
大司徒系统分掌赋税收入组织工作,从税种方面讲主要集中在商税与农牧税赋的组织管理方面。
也包括部分杂税。
商税征收由司市下大夫征收,由泉府负责钱币保管。
商税可用于赊贷;农业税由载师、闾师及县师负责,所收粮谷的保管发放由禀人负责。
九府出纳”: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与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
天府掌管祖庙里的全部财物,职金则掌管锡石、颜料和罚金。
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门掌管着整个王朝的财物保管与收发工作,故史称“周礼九府”。
从组织设计方面讲,在这“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关系,其中总出纳部门(职内、职币)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统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
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
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
历史的进步性1. 围绕中央行政系统分部建制的组织格局已更加明确,为封建制时代的财计组织系统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实践基础。
2. 独立的会计职能部门的产生及会计、出纳内部分工关系的框架已经形成。
3. 会计与税务、国库组织及职官设置分工明确,责任界线清楚,并逐级形成了受托责任。
4.在财计组织构建中,已形成了一种经济牵制关系。
5. 国库组织系统的形成,构建了专库责任管理关系。
6. “九府出纳”统归司会控制的思想是对世界财计组织建设的一大贡献。
7. 宰夫就地考核与监察职能体现了官厅组织中审计职掌与审计思想的萌芽周敬王崩,周元王即位的西元前475年。
郭沫若持这个观点,也是现在的官方观点。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西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战国七雄正式形成,《资治通鉴》的纪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范文澜《中国通史》持这个观点。
《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吕祖谦(南宋)《大事记》的观点;《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林春溥(清)《战国纪年》的观点中央财计组织皇帝专权,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权分立。
秦代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开管理。
治粟内史为掌管国家财政的最高长官。
下设太仓令、大内,分管粮谷收支及粮谷以外其他财物的收支。
国库基层会计人员为“计”。
少府掌皇室财政的最高长官。
掌管皇室的山海池泽与官办手工业收入。
下设库官及会计官员,分工理事。
秦代实行郡县制。
郡守为一郡之长,主管财政,负上计之责。
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