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1)教学设计
4.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能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你能确定它的化学式吗?
作业布置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会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课本第126页练习题1、2、3、4。
3.预习“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设计
4.5化学方程式(1)
一、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指导阅读、联系实际、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
多媒体;仪器:托盘天平(砝码)、锥形瓶、酒精灯、滤纸、镊子;试管、烧杯、试管刷;药品:白磷、铁丝,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碳酸钠等溶液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课前预习
化学变化;托盘天平的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解释等。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伴随有哪些现象?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也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教学方法
第四组:测量铁和硫酸铜溶液接触前后物质质量变化;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爱国热情。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1)复习提问化学反应的实质
(2)做游戏或直观教具演示水电解的实质
(3)放映动画“水电解的实质”
(4)讨论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化学方程式(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授新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体验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1.宏观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强调:“参加”“生成”
2.微观解释: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的组成元素
⑶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4.小结:化学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
宏观
微观
“五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课本P123两个讨论题。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微观解释;
2.思考化学反应前后还有哪些变与不变的内容?
3.你对今天的实验有哪些反思?
课堂检测
巩固提高
1. 质量守恒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变化?
2.H2和O2形成混合物的质量等于其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 ( )
3.在A+B=C+D化学反应中,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40克,则该反应应消耗B的质量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初步体会的科学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种类不变,
元素质量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物质种类一定变
分子种类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元素化合价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课后
反思
所得:
所失:
所改:
合作交流
实验探究
一、质量守恒定律
1.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1)学生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或变大或变小。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第一组:测量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变化;
第二组:测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
第三组:测量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