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创作与禅--舒象斌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与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011529 舒象斌指导老师刘昕华【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学的影响。
他作为创作主体,不仅在写作之外有意追求禅学内在精神,渐修个体内在心性情趣,在写作之中更是有意无意表现禅学理趣及美学追求,因此我们从他的散文的内在精神和外层质表都可以感觉到浸润着的盎然禅味,也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显得灵动优美、充满智慧。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创作禅贾平凹自70年代末走上文坛就一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他是个多产的作家,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
小说是他耕耘的重地,并给了他卓越的声誉,而散文这一传统文学园地也在他笔下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他在《读张爱玲》一文中说:“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1]这话用来概括他自己的散文也是恰如其分。
因此有人称他的散文为“大散文”、“美文”,在笔者看来,这“大”、“美”就在于他的散文“佛道气”,特别是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禅”的精神和美质:意境淡泊深远,词句朴素古拙,富有意味,同时还充满神秘感和智慧性。
一佛学自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道家玄学、儒家心学融合而成禅,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众多文人。
在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则是受禅文化影响较突出的一位。
生活中,他与佛门禅师多有交往,且时读佛经,此非他信仰佛家所有观念思想,只不过是通过佛学的浸润熏陶来修养个人性情,养成一种超达旷远虚静淡泊的精神境界以及作为写作的需要。
有人说,“平凹”二字本身就是禅意盎然,那么贾平凹把“平娃”改成“平凹”不仅凸现的是亲切平和,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禅味的热爱和追求,自然,他把文集取名为《静虚村散叶》以及把书斋名为“静虚村”也可应证这一点。
其实,这种禅味追求更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散文里——捧卷而读之,可感觉散文里饱含着禅意禅趣,一篇篇如出淤泥的莲花,不染尘俗,晶莹剔透。
贾平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骨子里浸透的是农村里的安谥和自然。
因此,他自然不适应现代大都市的喧嚣浮躁、物欲横流,只钟情于农村乡下冲淡平和的自然。
于是,他蜇居于城市清静的角落,寄情他的“虚静村”,清守静笃,追求心灵的那份清静淡泊。
常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心灵的再现。
贾平凹的散文正是体现了他这样的心境和性情。
他在《生活一种》中有这样的描述:出游踏无名山水,省却门票,不看人亦不被人看,脚往哪能儿走,路往哪儿,喜瞧巉岩勾心斗角,倾听风前鸟叫声硬。
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却更远了,遂吸清新空气,意尽而归。
归来自有文章作,不会与人同,既可再次意游,又可赚几个稿费,补回那一双龙须草鞋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P353.养生不养猫,猫狐媚。
不养蛐蛐,蛐蛐斗殴残忍,可养蜘蛛,清晨见一丝斜挂檐前不必挑,明日便有纵横交错。
复明日则网精美如妇人发罩。
出门望天,天有经纬而自检行为,朝露落雨后出日,银珠满缀,齐放光芒,一个太阳后无数个太阳。
墙角有旧网亦不必扫,让灰尘蒙落,日久绳粗,如老树盘根,可作立体壁画,评剧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这种亲近自然、追求淡泊的心境得益于禅宗心法,它使人生处于随遇而安、随缘是任的状态,从而充满了自由,充满了艺术。
贾平凹在《黄地宏散文集序》说:“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远……如果人要进入高的审美境界,媒介就得是淡泊平和的心境了。
”[1]由此可见,“淡泊平和”不仅是贾平凹追求的生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人的一种心性情趣,是对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
禅家有“空故纳万境”之说,古人又云“是以陶钧文字,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2]因此可以说贾平凹散文里的审美境界的滋生得益于他虚静淡泊的心境。
“虚空”来自于静,而“静”对贾平凹来说就是所谓的“寂寞孤独”。
“寂寞是作文的一条途径”[3],“只要真正寂寞,那便孤独,孤独则是文学的价值啊”[4],这是贾平凹自己作文的真实体悟。
“要虚,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沦于就事论事;要静,静以万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
”[5]可见寂寞虚静的心境是他散文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心理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禅意盎然自由灵动,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贾平凹还多次强调“禅就是平常心”,修禅就是养成一颗“平常心”,即“做平平常常的人,过平平常常的日子”[6],不执不固,不在意尘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经意人生的得失。
他在《黄宏地散文集序》中说平常心是参禅用语,是“一种不经意的疏庸的,似乎无为的状态”[7],“如果引进散文创作必然会有新的境界”[8]。
自然,拥有这样一颗“平常心”,心境才能淡泊虚静,作文时才能摆正自已的姿态,从而写出一篇篇充满个性、真情又没有矫饰,没有做作,没有贵族气的优美散文。
正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贾平凹在散文里形而上地构建了禅意的意象世界和空灵阴柔的意境。
有人说贾平凹的人文取象是“月”,且表现了“月光”的阴柔气。
索其散文里的意象,除《月迹》、《月鉴》、《对月》等篇里的“忧柔的月光”外,还有山、兰、梅、文竹、风竹、落叶、冬花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含“阴柔之气”。
当然,贾平凹的散文境界也有不少阳刚之气的飞动和逍遥,但整体氛围上被这种婉约精微的气象笼罩着,真可谓极尽“忧柔之美”。
再看看散文里的意境:在我身上,有什么斑斑驳驳地动,在我的脚下,也有袅袅娜娜的东西了。
回过头来,身后原来是柳、草,荫影匝匝铺了一地,层次那样分明,浓淡那样清楚……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风,草面在大幅度的波动,满世界价潮起泠泠声,音韵长极了,也远极了,也远极了。
夜色愈加神秘,我差不多要羽化而登仙去了呢。
-----《月鉴》情景交融,意境阴柔虚静,充满神秘。
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的融,山在淡淡的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空谷箫人》月亮,竹,山共创了一个淡淡的意境,有“镜花水月”的朦胧美和韵味美,我与之冥合成“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4]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凹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P260、P261. [2]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篇.[M] 古籍出版社, 1998. P125. [5]贾平凹. 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P1. [6]贾平凹. <贾平凹禅思美文>序. 贾平凹禅思美文[M]. 广东人民民出版社, 1998. P1. [7][8] 贾平凹. 黄宏地散文集序.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凹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P253.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丽,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
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
-----《夜在云观台》月的朦胧,叶的迷丽,潭的清远,在夜里融成幽远迷离空灵冲淡的意境。
贾平凹的散文凸显心境,富有意境,而心境、意境都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才得以表现。
禅家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应心”,“不立”非“不用”,相反,禅家却最能够活用语言,重视语言文字的圆活自然无碍。
贾平凹深得禅家精髓,他的文字处理自然朴质,无雕琢,无修饰,有“清水出芙蓉”之妙。
“我反对把语言弄得花里胡哨。
写诗也是这样,一切讲究整体结构,整体感觉,不要追求哪一句写的有主动意,越是表面上有诗意,越是整个没诗意,你越说的白,说的通俗,说的人人都知道,很自然质朴,而你传达的那一种意思,那一种意念越模糊。
”[1]这便是他追求的语言的最高境界——“无言”了,如他在《平凹携妇人游石林》中认为石林无法用文字处理写出的是“大美不能言”,《匡燮散文序》中说的“大言者不语”。
“无言”不是不需要文字处理,只是用最少最精妙自然而朴质的文字充分表现情绪心境。
“水无色,色却最丰。
”[2]语言到最精妙处便如清水般质朴自然,模糊多蕴了。
正是如此,贾平凹都是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描写,力求“是酒,就表现它的淳香,是茶,就表现它的清淡,既便是水吧,也只能表现它的无色无味”[3]般的去接近事物本质。
这种特点尤其在那些以描写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的篇章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此,写紫阳城的山径小路就是“纵横交织,如绳索乱扔”(《紫阳城记》);写月色中的黄甫峪的水,就是“半个圆的白,再一旋,是半个圆的黑”;写马石砭峪的雾,就是“天地搅和得如牛奶状”,写遥闻深山里樵夫们的说话声,就是“但一团嗡嗡,不知何语”;写月亮是“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月迹》),河西的沙是“白得像烧过的灰”(《河西》);写男人则有“竹的气质,有节有气,性情倔强”(《入川小记》);写风雨中的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忽大忽小,忽聚忽散”(《风雨》)。
《商州又录》11篇,可以说是朴质的语言运用之最。
在这里,冬天的山是“清清奇奇的瘦”,雪后的山是“浑圆圆”的白,河面上冰的裂纹是许多“纵纵横横”的线,峡谷中的雾是“成团成团”的涌。
作者竭力去掉人为痕迹,去追求一种“无笔而妙趣天成”的境界。
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虽明白如画,一目了然,却蕴含丰富,直契客观事物本身,使事物的本来面目直截了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作为媒介则为人所忽略了。
同时,贾平凹还喜欢用圆活弹性的语言,这些圆活弹性的语言不追求理性,但遵循情感的幻想逻辑,可以说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它包含着事物的多种意义而不是单一地直白表露。
事物内部本来就具有多种多样复杂的因素,要想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充分地揭示这种丰富复杂性。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除了起始阶段的个别篇章的语言尚存在着较为清晰的概念化和理念化的痕迹外,成熟后的贾平凹的创作总是将事物的无限性包含在语言的有限性之中,有如禅家“二道相因”的表现方式,用“具象”来显示“抽象”,这样,他笔下的语言似淡似浓,似拙似雅,摆脱了枯燥空乏而显得意味隽永,给人“空灵圆活”的感觉。
写沙漠中的石峡壁洞,是“空空的洞穴里,泥涂的墙皮驳脱无余,看不见任何壁画,但石壁天然的纹路却自成了无数绝妙的线条”(《敦煌沙山记》),既写出其破败苍凉,又状出其深奥古朴。
写大漠梦城里的马蛇子,是“蹿行,快极,只见影子不能辨其身纹”(《梦城》),既写出了马蛇子的自然形状,又写出了大漠的神秘和旅行人内心的惊惧。
写庆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贾平凹. <废都>之谜[M]. 团结出版社, 1993. P58. [2]贾平凹. 品茶. 贾平凹禅思美文[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P57. [3]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 漓江出版社, 1996. P512.寺的早晨,是“古木森森,绿草茵茵,阳光激射,落影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