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大陆大豆加工行业分析一、 大豆供需状况1、需求状况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蛋白食品和饲料蛋白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中国大陆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996年以前,中国大陆年产大豆1,000万吨左右,主要是直接食用或作为副食品如豆芽、豆浆、豆腐等,基本可满足大陆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膳食消费水平升级,对精炼食用油和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食品需求迅速增加,使大豆的需求迅速增加。
大豆压榨后的产品主要为豆油和豆粕,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等等,比小麦、玉米、大米的环节要复杂得多。
中国大陆是一个食用油严重短缺的国家,2008年植物油及油籽折油净进口总量为1,535.2万吨,占大陆植物油供给能力的62%,同比上升了1.1%,对外供给依赖进一步上升。
2008年中国大陆豆油消费1017万吨,占植物油消费的40%左右,其中进口豆油259万吨、进口大豆3,744万吨,折油693万吨。
大陆大豆产量1,650万吨,用于榨油约380万吨,折油65万吨,进口豆油及油籽折油占比为93.6%。
中国大陆是世界第一大饲料消费国,第二大商品饲料生产国,但饲养所用的蛋白质原料长期短缺,一直依赖大量进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豆粕的蛋白含量高达43%以上,占饲料工业蛋白原料的60%左右,约85%的豆粕被用于养殖业和家禽的饲养,作为补充禽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图1:大陆大豆历年需求及增长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20%40%60%縂需求(万噸)增長率%资料来源:农业部2007年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 万吨,比2000 年的1,977 万吨增长72.0%,年均增长8.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3.1%提高到78.7%。
豆油产量从349 万吨增至631 万吨,年均增长8.8%;豆粕产量从1569 万吨增至2,664万吨,年均增长7.9%。
大陆国家粮油资讯中心预计,2008年度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将达到3,790万吨,预计未来2五年大豆加工产业将保持5%左右的增长速度,将在2012年达到4,600万吨,在国际大豆压榨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将迅速提升。
图2:大陆豆油、豆粕消费趋势 单位:百万吨资料来源:USDA图3:大陆食用植物油产量、进口及人均占有05001000150020002500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5101520產量(万噸)進口(万噸)全國人均佔有(千克/人,右軸)资料来源:农业部(进口量不包括进口农作物榨取的食用油)表1:常用蛋白质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原料 蛋白质 氨基酸 蛋氨酸 胱氨酸 苏氨酸 玉米 89.4 82.4 92.6 81.5 85 小麦 88.3 82.9 89.1 87.8 81.8 大豆粕 87.1 86.8 86.7 78.7 82.8 棉籽粕 72.8 59.6 78.1 52.1 66.7 菜籽粕 74.9 68.6 86.8 60.1 69.4 鱼粉8588907787资料来源:饲料网32、中国大陆国产大豆供给状况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大豆每年产量约1,500-1,600万吨,其中约1,200万吨是用来做食品如豆制品,剩下可用于压榨的大豆量仅为400万吨左右。
东北三省、内蒙古地区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地,产量占大豆总产量的50%以上,其中油用大豆约占大陆70%左右,上述省区的油用大豆主要供当地油厂压榨,部分外运至山东、河北及京津地区,运输是制约大豆销售是否顺畅的重要因素。
图4:大陆大豆产量及出口 单位:万吨05001,0001,5002,00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406080100120產量出口(右軸)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大陆大豆单产较低、农户种植规模较小,决定了大陆大豆生产的比较劣势。
以黑龙江海伦市为例,2008年该市大豆种植面积131万亩,平均每户的大豆种植面积在1公顷左右,面积超过100公顷的种植户屈指可数。
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大豆平均亩产在300斤左右,种植的成本在1.1~1.4元/斤,产出率低,效益不高。
制约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
如果从分散的农户手里承包土地,一般1公顷每年需要支付3,000元左右的租金,土地上种子、化肥、机耕、人工等费用平摊下来要2,000元左右,租100公顷土地需要50万元。
图5:大豆种植面积及单产4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5001,0001,5002,000種植面積(千公頃)單產(公斤/公頃)资料来源:农业部大陆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8年大陆大豆总产量将达到1,650万吨,同比增幅29.7%,这是大豆产量在连续3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加,但较2004年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准1,740.4万吨仍低90.4万吨。
大豆种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和单产明显提高是2008年大豆总产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2008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965万公顷,增幅为9.7%;大豆平均单产为1,710公斤/公顷,同比增幅达17.6%,其中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为1,550公斤/公顷,同比增幅高达40.7%。
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下跌,大陆大豆价格也跟随大幅下跌,为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中国大陆先后三次在东北主产区对大豆进行临时收储,收储价每斤1.85元,总量达到600万吨,收储数量约占大陆总产量的36%。
同时将继续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种植高油大豆实行良种补贴并扩大补贴规模,预计2009年大陆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不会出现明显降低。
表2:2008年黑龙江地区国产大豆收购价格 (元/吨) 月份 价格 事 件2-3月 5,800受2007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大幅下降的影响,大豆价格延续上一年的上涨行情3-5月 4,600-5,000 受2008年度美国和中国大陆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的影响 6月 5,400 美国大豆产区发生洪涝灾害7-8月 4,000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全球农产品期货价格持续下跌9-10月3,000-3,300 新产大豆开始收获上市,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10-12月 3,300-3,50010月20日和12月3日,中国大陆以3,700元/吨的价格收购中央储备和临时储备大豆5资料来源:油脂网3、大豆进口状况世界大豆产量每年约为1.5-1.8亿吨,美国年产量在7,000到8,000万吨左右,巴西在5,000到6,000万吨左右,阿根廷在4,000万吨左右,三国占世界总产量的80%,中国大陆以1,600万吨左右产量位居第四。
位于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大陆每年的5月份是大豆的播种季节,10月份收获。
美国的大豆出口季节是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4月份。
位于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每年的大豆播种季节在11月份,收获季节在来年的4-5月份。
中国大陆每年的大豆进口,在当年的11月到来年的4月以进口美国大豆为主,到了5月至下半年的10月份以进口南美大豆来弥补不足。
大豆是大陆开放最早、进口量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接轨最彻底的大宗农产品。
自1996年起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
大豆进口量占2007年世界贸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2.0个百分点,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0%。
2008年大陆大豆进口量达到3,743.6万吨,同比增幅21.5%,连续第四年创下大豆进口量的历史纪录。
2009年大豆进口量将继续增加,但增速会明显放缓。
目前中国大陆累计下达了150万吨的中央储备大豆和450万吨的临时大豆储备,并将根据大豆收购情况下达后续收购计画。
国家将通过公开竞价销售临时存储大豆,制约大豆进口量的增加。
图6:大豆进口及对外依存度1000200030004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0%20%40%60%80%進口(万噸)對外依存度(%)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大陆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2008年从上述三国进口大豆数量占大豆进口总量的比重为98.7%。
其中进口美国大豆数量达到1,543.1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6的41.2%,同比增33.4%;进口巴西大豆数量1,165.3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31.1%,同比增10.1%;进口阿根廷大豆984.9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26.3%,同比增幅为19%。
据海关提供企业进口大豆的资料,目前益海嘉里下属企业大约占市场份额的20%,中粮集团下属企业大约占10%,嘉吉公司下属企业占不到10%,植之元公司接近5%,其余还有几十家企业规模各自在1%左右。
图7:大豆进口数量及价格资料来源:CEIC、彭博二、国产、进口大豆之争由于中国大陆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很高,大陆大豆价格主要受国际期货、现货市场大豆价格的影响,大陆大豆价格变动基本上与全球市场走势一致图8:国内、国际大豆价格走势资料来源:彭博、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国产、进口大豆之争,就是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之争。
目前美国大豆的70%属转基因品种,阿根廷60%属转基因品种,巴西10%为转基因品种。
中国大陆的国产大豆全部属于非转基因品种,种植成本较高但食用安全性高。
大陆目前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食品领域,对转基因大豆种子流入大陆也采取严格管制。
转基因大豆具有生物破坏性,农民一旦种植这种大7豆,就会影响国产大豆的物种特性,必会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目前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以加工10万吨大豆来说,大豆的出油率每差1个百分点,其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因此大豆压榨企业更倾向于采购进口大豆。
国产大豆的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还在于流通环节。
大陆压榨企业收购国产大豆的时间集中于新大豆上市后的三个月内,造成很大的流动资金压力,仅占用资金的利息支出可折合每吨大豆80元。
而进口大豆可在期货市场上随用随买,且可以信用证支付,财务成本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