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一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地壳 厚度:平均约 17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 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外力作
变质作用
沉 积用)
岩浆岩 冷却凝固
变质 岩
岩
( 高温熔
岩浆 化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 使地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组成:含量最多的 3 种元素是 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
三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大
圈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层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活动与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0.15~4 微米
太阳常数: 8.24 焦/(平方厘米·分)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太阳活动的标志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软流层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 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诞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则 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沧桑 以及 地壳物质形态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侵入作用和 喷出作用,岩浆 冷却凝固 而形成;已经 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经 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 (3)现实指导意义: 背斜 储油、向斜 储水;
修建水库和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因为断层处搞大型工程建设易诱发断层活动 ,导致 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 道可能变成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的 千沟万壑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 冲积平原,山口 冲积扇 。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总星系
八大行星的分类: (2)巨行星(木、土);
(3)远日行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普通性: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充足的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140 亿 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占 99.86%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银河系 八大行星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星属矮行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1)共面性;(2)同向性;(3)近圆性。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而成为山地。 (2)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壳 运动, 压力、张力作用。
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 地垒 ,如我国的 华山 、 庐 山 、泰山 。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叫 地堑 ,如我国的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 。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 、 风蚀蘑菇 。 风力的堆积地貌: 沙丘 、 黄土高原 的形成。
2
1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单质 或 化合物 矿产: 有用矿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天然气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态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赤铁矿、磁铁矿 等。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类 矿物和 宝石 矿物最为重要。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 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 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 陆地 水、 大气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 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岩石圈由 6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当中, (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形成 裂谷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 内力 作用。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的称为 背斜 、中间岩层向下凹陷的称为 向斜 。 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为背斜;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为向斜。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显示
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 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 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 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花岗岩 ; 喷出岩,如 流纹岩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而形成。 砾岩 、 页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 、 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温度 、 压力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结构 、 矿物成分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 石英岩、 页岩→ 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