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常考人物——奥苏贝尔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常考人物——奥苏贝尔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常考人物——奥苏贝尔- 教育
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13大学科专业基础知识面试技巧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用于解释有意义学习的保持与遗忘,他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机械学习,即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亦即对学习材料只进行机械识记。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发现,机械←→有意义,这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

这两个维度之间不是互不依赖和彼此独立的。

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练习题】
奥苏伯尔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A.发现学习
B.程序学习
C.合作学习
D.有意义接受学习
答案:D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
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练习题】
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答案:B
(1)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2)整合协作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奥苏贝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

因此,整合协调是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3)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
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在教师招聘考试对这三个内驱力的考查中经常出现,并且多以结合实际情景的形式出现,三者含义相近,容易混淆,中公讲师为考生结合真题、练习题进行辨析讲解,希望有助于考生牢固掌握奥苏贝尔的三个内驱力这一考点,为踏入教师岗位再迈进坚实的一步。

认知内驱力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

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识、理解、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求。

中公讲师认为,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区别,认知内驱力指向知识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以赢得一定地位为满足,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内驱力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
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

中公讲师认为,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附属的内驱力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

自我提高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人物的认可。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

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练习题】
1.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

A.成就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答案:B。

2.学生往往通过提高学业成绩来赢得他在班级中的地位和自尊,这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成就内驱力
答案:B。

3.附属内驱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是()。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答案:A。

应该说明的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学习迁移一般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要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迁移的认知技能水平。

奥苏伯尔将这些因素表述如下:
第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迁移都要通过新旧学习中的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其共同的经验成分才能实现。

因此,在进行迁移时,学习对象在客观上要有共同因素。

第二,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这里的迁移不是相同经验的迁移,而是概念原理的迁移,尤其是指下位学习的迁移。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验表明,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第三,迁移的认知技能水平。

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即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是否掌握,会影响迁移的实现。

有时学习对象有共同因素,或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然不能实现迁移,原因是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但没有掌握解决迁移中问题的认知技能。

教师招聘考试模式试题、练习题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学科专业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