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系统的数字艺术创作训练,能在影视艺术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及创新的精神。
2.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分析方法、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法,熟悉数字媒体的创作流程和应用领域,熟悉数字媒体领域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数字媒体的发展动态以及应用前景,对新的艺术领域有探索精神,并具有较强的建构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于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2、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161学分方可毕业。
其中:课堂教学135学分,实践教学26学分。
学校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62学分,其中:必修48学分,选修14学分;课堂教学54学分,实践活动8学分。
专业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99学分,其中:必修66学分,选修33学分;课堂教学81学分,实践教学18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详见本计划的课程设置部分。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
四、主要课程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
艺术设计概论、多媒体技术基础、绘画基础训练、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网络基础及应用、数字电视技术、数字摄影与摄像、数字音视频制作、平面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基础、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平面版式设计、数字广告设计
五、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六、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每学年设置2个学期,共40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每学期18周),考试时间4周(每学期2周),并适当安排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时间。
七、课程结构比例
课堂教学共13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3.9%;实践教学共26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6.1%。
1、课堂教学
2、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2学分,学术科技活动2学分,校园文化活动2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艺术见习2学分,艺术实践8学分,学年设计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
八、周学时分配表
九、课程设置
(一)学校平台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16学分必修课程)
2、大学科综合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学分限选课程)
本课程模块旨在增强学生文理兼容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多学科知识面,拓展学生多学科综合视野,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方式。
课程设置:在哲学、经济、法学、管理、教育、文史、数理、地理、化学、生命等大类学科中开设部分适当的学科基础课程,作为限选课开设。
理科学生限定在哲学、经济、管理、法学、教育、文史等大类学科的课程中选修;文科学生限定在哲学、经济、管理、教育、数理、地理、化学、生命等大类学科的课程中选修。
原则上在前两学年内修读。
具体课程于每学期选课前公布。
本专业属于文科。
3、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学分必修课程并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学生自主锻炼为主,四年不断线,学校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测试,测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具体要求见《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试行)》(西师发[2004]135号)。
4、大学外语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任选一个语种修读,完成16学分必修课程)
5、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学分必修、4学分限选课程)
6、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2学分必修课程及军事训练)
7、综合教育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6学分限选课程)
本课程模块旨在拓展学生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素养等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课程设置: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三类,作为限选课开设。
要求学生在该模块课程中选修6学分,原则上每类选修2学分,也可在两类中修满6学分。
学生应在第2—4学期安排选修。
具体课程于每学期选课前公布。
“大学语文”为理科类学生必选课。
8、素质拓展创新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必修6学分实践活动)
本模块旨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各种活动项目。
本模块共必修6学分,其中学术科技活动2学分,校园文化活动2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学生应在前3学年内修满。
具体要求见《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试行)》(西师发[2004]159号)。
以上所列学校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必修48学分,限选课14学分,共计62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54学分(含必修40学分,选修14学分),实践活动8学分(含形势与政策2学分,素质拓展6学分)。
(二)专业平台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8学分必修课程)
2、专业限选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选定1个分流方向,完成该方向18学分系列限选课程)(1)数字影视艺术方向
(2)网络多媒体艺术方向
3、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至少完成15学分任选课程)
在上列选修课中,学生一般应当按照规定的学分数修满专业任选课程学分,其中7学分可以用修读的本专业其他分流方向限选课程代替。
建议学生第6学期选修2门、第7学期1门、第8学期2门。
学院将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任选课程。
4、专业见习、实习(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10学分见习、实践)
5、学年设计(2学分必修)
学年设计一般应从第5学期开始进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暑假进行调研、设计等,应在第
5、6学期中完成1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设计工作,在第7学期向学院提交完成的作品。
6、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必修)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在第7学期开学初安排学生进行选题,以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及利用专业实习时间收集资料、开展调研。
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环节应在第7学期完成,研究、设计、撰写环节在第7、8学期进行,答辩于每年5月上旬结束。
以上所列专业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必修66学分,限选课18学分,任选课15学分,共计99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81学分(含必修48学分,限选18学分,任选15学分),实践教学18学分(艺术见习2学分,艺术实践8学分,学年设计(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
十、副修专科、副修本科与副修学士学位
为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志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实施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保证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下修读层次:副修专科、副修本科、副修学士学位。
1、副修专科
应修读本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平台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获得不低于35学分的副修课程学分,在取得主修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后,可发给副修专科专业毕业证书。
副修本专业专科的学生应当修读以下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艺术设计概论,多媒体技术基础,绘画基础训练,网络基础及应用,数字电视技术,数字摄影与摄像,数字音视频制作,平面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动画基础,数字广告设计。
共计36学分。
2、副修本科
应修读本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平台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并修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获得不低于
70学分的副修课程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低于45学分,在取得主修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后,可发给副修本科专业毕业证书。
副修本专业本科的学生应当修读以下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艺术设计概论,多媒体技术基础,绘画基础训练,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网络基础及应用,数字电视技术,数字摄影与摄像,数字音视频制作,平面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动画基础,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平面版式设计,数字广告设计。
共计45学分。
另外,还须在本教学计划的专业平台课程中,选定一个分流方向修读专业限选课程模块18学分,专业任选课程模块7个学分,合计25学分。
3、副修学士学位
在修读完成副修本科专业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完成副修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见习实习、学年设计(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达到学位授予条件,且副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分属于不同学科门类,则在取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后,可授予副修学士学位。
4、有关规定
主修专业与副修专业相同的课程,或者主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高于副修专业的,经相关学院认定,可用主修专业课程代替副修专业课程,不必重复修读。
学生因多种原因终止副修后,副修期间所修读的副修专业课程可转为主修专业的任选课。
十一、课程简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