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_塑胶大王_王永庆的传奇人生

台_塑胶大王_王永庆的传奇人生

世界报/2008年/10月/29日/第022版人物记述台“塑胶大王”王永庆的传奇人生本报专稿李石10月15日,美国新泽西州,中国台湾地区台塑集团创办人,有“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因心肺衰竭过世,享年92岁。

10月11日,他不放心台塑集团在美国的业务,不顾医生们的劝诫,执意要去金融风暴中心亲自察看生产线。

这时候,他已卸任台塑董事长两年了。

“我没见过一个老板,这么大年纪还亲自到处去考察”,台塑集团一名高管在得到消息后声音哽咽地说。

在全球华人富豪中,王永庆是白手起家走向商业成功的典范,从米店打工仔到“塑胶大王”,他一次次创造奇迹。

他的台塑集团现在以近10万员工、近2.5万亿新台币资产,被尊为“台湾地区工业之父”。

他走了,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那段传奇和他的人格魅力。

精于“算计”敢“冒险” 200元开始的“商业王国”他是一个敢闯敢干的人。

1917年1月18日,台湾地区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个婴儿就是家中的长子王永庆。

从其曾祖父自福建省安溪县迁到这里以后,世代以种茶为生,到其父亲王长庚时,由于家境生活颇为艰辛,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那年便到茶园当杂工。

后到台湾地区南部的一家小米店当学徒。

第2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而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然而生意并不好做,对他的最大威胁是隔壁的日本米店,为了对付这个竞争者,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此举深受顾客欢迎。

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展送米上门业务。

他不定时到客户家“巡视米缸”,并估计能够食用的天数、客户发薪日期等都记在小册子上。

等到米用完的前几天,即载着米再度拜访,取得许可后,就把旧米先倒出来将米缸擦拭干净,再将新米倒入缸中,然后再把旧米倒在上面。

当时人生活艰难,他送完米并不急着收钱,总在人家发工钱的第2天才去。

客户看到王永庆细心勤快,服务又好,于是就成为长期客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

当初他一天卖不到12斗米,后来一天就可卖出100多斗。

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起了碾米厂。

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他把日本人办的厂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地区“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氦乙烯(PVC),当时这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投资大、风险高,没有人愿冒这个险,因为没有人懂,包括王永庆。

但令人吃惊的是,被嘲笑“根本不懂‘塑胶”’的王永庆竟然退出为他带来大笔盈利的木材行业,倾家荡产筹集50万美元资金投入这个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塑”),有人说他傻,有人讽刺他“必败”,对他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来说,塑胶毕竟不是大米和木材。

事情似乎正如人们所料,台塑刚成立时,对要生产的聚氯乙烯原料一无所知,每天产量只有4吨,相当于实验室水平,而且产品不仅成本偏高,品质也差,刚开始营运时连一吨都卖不出去,导致库存堆积如山,几乎难以为继。

王永庆为了让台塑能继续营运,除改善原料品质外,更咬紧牙关四处张罗资金,设法扩充产能,降低成本。

但改善产能后,他发现,自己的产品市场很小,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地区只销售了1/5,可是王永庆还是下令加大生产,并于1958年创设南亚塑料公司,投入PVC粉二次加工,直接将成品销往市场,但这样的决定让其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一时间台塑风雨飘摇。

面对撤资,王永庆变卖了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准备背水一战,也因此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历经10余年的动荡过程,企业的根基才渐渐稳定,脱离动荡不安的险境,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也“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以百万吨计,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也从此迈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生活的不易,创业的艰辛,使王永庆深刻体会出“天下没容易的事,但也没做不到的”心境,也使他形成了日后在经营管理和生活中对自己勤俭和对他人体贴。

据称,在供货时,原材料紧张时,很多人会高价待沽,但王永庆却会主动提出降价,请下游厂商自己提出能够接受的价格。

他的公司从来不克扣员工,而且公司里没有上下级,只有“从业人员”。

有人评价道,“他的管理理念就是合理化,他倡导让人心甘情愿地发挥积极性,关心员工收入,注重上下游供应商的利益平衡,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好。

”这就是他成为“经营之神”的一大秘诀。

“抠门”成习他是一个勤奋朴素的人。

虽然个人财富近70亿美元,但他的“抠门”故事却令人津津乐道。

他很少买菜,因为他在台塑集团的顶楼自己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

一位朋友称,他有一次拜访台塑企业,接待人员端出咖啡、奶油球等,他看到王永庆将奶油倒入咖啡后,一些奶油还粘在容器内,老先生竟顺手舀起一匙黑咖啡倒入容器内,把里面的奶油刷干净再倒入咖啡内。

王永庆的朋友透露,王永庆节俭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公文包旧得不行,“甚至牙签都要折断来使用”。

用的肥皂剩下的一小片,他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为了锻炼身体,他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就用了27年。

不仅自己如此,王永庆教子也甚严。

孩子未成年便要求留学独立,必须写信报告一天行程和每项日用开支。

一个朋友这样描述说:“我到他家作客吃饭,他的几位小孩都会自动帮我和我太太添饭倒茶。

我跟王永庆谈到经济大事,他也会叫小孩过来听我分析讲解。

”在孩子留学期间不免想家打电话,但王永庆却认为长途电话费太贵,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联系外,他不赞成子女们常打电话回家。

但他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几乎每周都要给子女们写信。

为省邮资,他常用一种很薄的信纸,每封信都是密密麻麻好几张。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王家的孩子个个学有所成。

但就是这个“抠门”的王永庆,为慈善事业捐赠100多亿新台币,成为台湾地区捐款行善最多的企业家。

“有钱不去做公益,是一种罪过”,就是他的名言。

先后娶三个女人 10个子女上演豪门恩怨王永庆给人外表严肃的印象,但他先后娶了3位太太,育有10个儿女。

大太太郭月兰是童养媳,因无法生育,王永庆再娶了二房杨娇,她为王永庆生下两男三女,但只懂家务的她,后来与王永庆情分越来越淡。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娘”李宝珠。

能干的李宝珠不但是王永庆的最爱,也是他下半辈人生中最依赖的女人。

她不仅为丈夫处理私人账目,更是丈夫的贴身秘书,颇具公关才能。

她以敏锐的洞察力与高超的交际手腕,将王永庆的社交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可以说在王永庆事业成功的后面,也有李宝珠的一份功劳。

年轻时命运波折的李宝珠当年嫁给已60岁的王永庆,曾遭受不少阻力,主因是离过婚且生有一女儿的李宝珠曾是酒店里红极一时的“酒女”。

其中王永庆母亲的反对使他尤其为难,因为他是个孝子,据说,母亲在世时,只要在家,每天他必两次去母亲房间请安。

但李宝珠竟以自己的聪慧让未来婆婆接受自己。

为答谢婆婆的包容,在排除万难嫁进王家后,她就一切以婆婆喜好为第一,好让孝顺的王永庆无后顾之忧。

婆婆喜欢在家吃好吃的饭菜,她就去上烹饪班,学做各种菜肴亲自煮给婆婆。

婆婆喜欢看歌仔戏,她就买许多录像带,天天放给婆婆来娱乐。

李宝珠对王永庆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王永庆不敢吃带血的牛肉,李宝珠就有办法做出不带血又好吃的经典台塑小牛排。

王永庆喜欢清晨4点就到高尔夫球场去打球,李宝珠会提前在3点半起床,帮先生将一切准备就绪,并且全程奉陪。

王永庆要学外语,李宝珠就帮他请老师,两个人一起上课。

台塑餐厅退休师傅透露,李宝珠有本厚厚的手写食谱,里面全是李宝珠在外面吃到好吃的菜,再根据王永庆和台塑客人会喜欢的口味而研发的菜单。

“爱”真的可以让一个女人无悔投入。

但随着年事渐高,多子的他逐渐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继承问题。

在所有的子女里,二太太所生的长子王文洋,是王永庆最看好的继任人选。

他学识丰富,精明能干,13岁时赴英国求学,年仅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帝国大学就读物理系,24岁同时获得该校的企业管理硕士和化学博士两个学位。

毕业后,他先赴美国打天下,后从台塑最基层干起,一步步走向公司高层,并深得王永庆赏识,接班几成定局。

但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爆发的“吕安妮事件”最终使王文洋黯然离开台塑。

吕安妮是个女明星,与已婚的王文洋相恋,随即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绯闻风暴”。

在这起纷争中,王文洋的妻子以超乎常人的容忍咽下所有委屈,这使她赢得了王永庆的尊重。

自始至终,王永庆都站在儿媳这边,拒绝接受吕安妮。

但王永庆没有想到的是,王文洋和吕安妮都相当坚持。

为让王永庆接受自己,吕不仅写了份“万言书”,而且还执意生下与王文洋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王永庆公开宣称“传贤不传子”,将儿子赶出台塑。

对此,有人认为,这其中牵扯着复杂的家族关系,很可能是“三娘派系”为争夺继承权而向“二娘派系”的“逼宫”。

王家有3派势力,一派是“三娘体系”,即李宝珠,她虽不在公司任职,但很多人认为,在王家只有她能制住王永庆。

她的5个女儿也都是台塑的重要人物。

王永庆之弟王永在自成一派,其子王文渊和王文潮都表现抢眼。

而随着核心人物王文洋被逐,“二娘体系”离核心越来越远。

“吕安妮事件”后,王永庆修正了台塑的接班方式。

2002年4月,王永庆在集团总管理处下成立“五人决策小组”,成员有王文渊、王文潮和三名台塑“老臣”。

2003年,王瑞华进入决策小组。

3年后,王瑞瑜加入决策小组,组成作为第二代接棒人的“七人决策小组”。

而王瑞华和王瑞瑜均是李宝珠的女儿。

就在王永庆辞世后不久,台塑集团“七人决策小组”召开紧急会议,明确今后总裁王文渊将担起重任,但这场豪门之争还远没到落下帷幕时候。

作为最早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之一,2004年,王永庆提出在大陆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希望小学并设奖学金,捐赠金额达30亿元人民币。

2008年5月,他投资设立的目前大陆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也正式运作。

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后第2天,王永庆就向灾区捐款1亿人民币。

“我今年已经75岁了,若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就算血本无归,又何足借之。

”在一次访问大陆的演讲中,王永庆说。

1989年11月,王永庆首次踏上大陆,提出在厦门海沧斥资70亿美元建立一个大型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业特区。

但当时台湾地区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十分严格。

王永庆秘密赴大陆考察曝光引起台湾地区当局不满,威胁如果签署“海沧协定”,将停止台塑三家母公司的股票交易,“海沧计划”在压力之下胎死腹中,也成了王永庆终生的遗憾。

但王永庆并没有止步,1996年,他不理李登辉“戒急用忍”大幅收紧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的政策,坚持在福建漳州投资发电厂。

2000年,以“台独势力”为基本盘的民进党当局上台,就在台湾地区许多企业家急着和民进党新“政权”结交关系之际,王永庆却在2001年发表万言书,批评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主张“台独”,将为岛内民众带来巨大灾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