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历程宝洪小学教务处语文教研组:陆泽先赵庆江向鸿斌石伟李自华马文娟胡春琼董水英杨菊芬黄玉明杨树仙赵东敏黄琼仙李莉苏雪凤“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是宜良县教育科学“五年”规划发展课题,近一年来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课题实验和理论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一、问题的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合作,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
脱离了这些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人就免不了孤独和寂寞的侵袭,甚至会觉得生活丧失意义。
因此,可以说,人活在沟通和交流之中。
但沟通和交流并不是简单地几个人的谈话,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以强迫接受为目的,那也不是交流,而是一种强制。
人与人之间渴望交流,但却不会交流,不懂交流之道。
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开篇所指出的:“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
然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变得每况愈下”(戴维·伯姆:《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而干脆不再去寻求理解和信任,转而诉之于暴力与争斗。
和平与民主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和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使我们放弃暴力和争斗,使沟通和交流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致力于人的培养,教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因此,使学生学会沟通和交流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尤其在今天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而且认为是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使得班级授课制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但每个学生却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掌握。
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重集体轻个人,重竞争轻合作,缺乏教育主体间有效的交流、沟通、合作。
学生虽然在一个班级体中,但并不是一个“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学生实质上是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处于一种孤立的生存状态。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班级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由于受儒家文化和封建专制的影响,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压抑个人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主体性的解放提供了外部环境。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开始提倡和培养人的主体性,但由于对主体性的片面理解,使主体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个人至高无上和个人中心的倾向,以个人的主体存在抹杀他人和社会的主体存在,主张个人权利的绝对性和个人的绝对自由。
这种过分膨胀的主体性在抬高个人的同时,重新导致了集体的丧失。
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绝对地自我中心,把其他人当作可以支配的客体,每个人的自我也都难以实现。
中国当代的独生子女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课堂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中心现象日益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这里所指出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
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在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因此,我们决定开展“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旨在通过对现实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同时发挥集体的合作作用,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研究目标。
理论依据:1.主体性教育理论。
教学活动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各项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才能体现作用,收到效果。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通过社会交流而发展,应该将学习任务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使学习者结合实际课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3.新课程理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老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5、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研究目标:1、本课题研究的首要目的:(1)在于通过培养学生问题探究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策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与学习、互相帮助,善于学习。
同时也相应的改进教师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开发和完善教学因素,优化促进学生问题探究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我校教学质量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2)提高教师素质,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将会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深化对学生学习心理、学法的指导,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研究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扩展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
通过营造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加强有效指导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和自学水平。
3、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观察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特别注重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事实,重视进行对比研究和跟踪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步骤、初期结果。
(一)研究方法。
总体属于教育行动研究。
具体方法灵活多样,如调查方法、文献法、实验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步骤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设计和论证阶段。
本阶段对课题专向研究,完成方案初稿,请专家论证。
第二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4月)开题和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2月)完成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实践推广。
(三)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一〕实践成果(1)按照研究目标,学生问题探究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2)完成“问题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形成民主、和谐、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3)实现学习方法的科学化,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理论成果教师论文、教案集(待编)。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1、为学校营造了“科研兴校,学无止境”的良好氛围。
本课题研究三年时间里,教师从中收到实效,不仅理论素养有很大的提高,教学基本功也普遍加强。
实验的过程,是广大教师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过程,而实践的本身极大地调动起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研究教学行动的积极性,使之能主动将教学实践中、教学实验中成功的方法、思想、过程记将载于“实验流程记载”上,为学校课题研究的实践向理论的上升积累了扎实的材料。
而抽取骨干教师成立的课题组成员善钻乐学,精备多讲,以点带面,辐射全体,全员参与,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许多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
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日益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日渐娴熟,均获得校、镇级讲课能手称号,参加县三年课改成果展示受到良好评价。
如:马文娟老师在宜良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及论文评比中获三奖,向鸿斌老师获一等奖。
去年学习还被评为宜良县“先进教研学校”。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⑴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迅速提高。
自课题实验开展以来,学生的听、说、读、写、操作以及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学生敢想敢说,发言大胆,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精炼,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造意识,而且在问题探究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养成善学、乐问、勤思、务实的学习习惯,学习成了一种需要。
⑵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发展良好。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学会在学习中构建自我,发展自我。
班级手抄报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其审美能力得以长足展示,创新精神得以张扬,班级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更是会令人惊叹,有目共赏。
3、构建了各学科的基本课堂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趣质疑—以读促思—合作探究—交流总结—拓展延伸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质疑反思——尝试总结4、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办学品味得以提升。
近一年来,继续巩固普九成果,建成了标准化学校,2009年又实现了多媒体设备进校园。
5、通过课题研究实施,各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不断向课堂教学纵向、横向拓展、挖掘,形成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和风格,教师也从“经验型”“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
学校期待科研兴校,更希望师生学无止境,钻研精深,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宜良县宝洪小学201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