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泉语文知识积累手册

思泉语文知识积累手册

思泉语文知识积累手册文学常识往往是容易被学生忽略但实际在语文学习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内容。

首先,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文学常识的概念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2.文学常识的范围1.作家作品。

包括作家代表作、文学流派思潮等。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

3.文学常识学习的重要性1.文学常识与高考其他知识点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

3.辅助我们形象地来鉴赏诗词,理解诗歌表达的意象、人生、情趣、哲理。

4.便于我们进行现代文阅读,领会文章的时代特色。

4.文学常识学习方法。

(重点)集中、分类、系统化地学习。

学习文学常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一番归纳总结,这样既便于记忆,同时还可以对文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注:我们的帖子主要分成这样几个部分:一..中国文学常识:古代和现当代。

二..外国文学常识:东方和西方。

三..专题:1.文学团体及文学运动。

2.中国古籍和名著。

3.文学体裁。

4.人的称谓。

5.古代官职。

6.天文历法。

7.古代地理。

8.科举制度。

.9.风俗仪式。

10.饮食器用。

11.文史典籍。

四.自测试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下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文学常识。

唐初唐必知诗人1.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名文《滕王阁序》。

著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其中有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为人津津乐道。

4.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更是他脍炙人口的作品——《鹅》。

5.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

所作《回乡偶书》(七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广为流传。

《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是尽人皆知。

6.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诗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凉州词》,另有绝句珍品《登鹳鹊楼》。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1.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并称为“双璧”。

著名作品有《出塞》、《从军行》等。

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自他的《燕歌行》。

3.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

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流传。

4.崔颢,唐朝著名诗人。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黄鹤楼[唐]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王翰,字子羽,性格豪迈,多才多艺。

他会写诗,又会唱歌跳舞。

是盛唐的边塞诗派。

存诗不多,以《凉州词》最为著名。

凉州词[唐]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诗歌高峰之一——李白一.李白简介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

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

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

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乱起,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

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

《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

宝应元年 (762) 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

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

并且有很多关注妇女命运的诗文。

安史乱后,他更多的是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艺术风格: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

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

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

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

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

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

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存诗九百九十余首。

二.主要作品1.大好山河、壮志雄心望庐山瀑布其二[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边塞诗子夜秋歌[唐]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关山月[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另一座唐代诗歌高峰——杜甫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杜甫的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注:“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