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_28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_2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要求:历史课程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理论依据: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按照发展核心素养的这一基本观念来说,其实就是要聚焦在培养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说,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这就是要培养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人才。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是部编版世界历史9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课。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单元内容分析: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美国与德、意、日等国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美国实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德、意、日等国却力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寻求出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即本单元的线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应对与结果。

从本课内容分析:“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两个子目交代了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应对危机的“新政”、“新政”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固有矛盾,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的结果。

经济危机来势猛、破坏大、范围广、时间长,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为应对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主要从生产、消费两个角度干预经济,帮助美国缓解经济危机,巩固美国国家制度,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先例。

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及对教材的整合,本课课题确定为“走向新政——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引导学生以人物罗斯福为线索解决美国“为何走向新政?”“如何实行新政?”“新政带来什么?”三个问题,理清危机与新政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政模式的创新及影响,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情况: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美国经济史的了解程度少,不理解危机爆发的原因,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走向新政——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否 学科 历史学段: 初中年级九年级相关 领域 美国史 经济史教材 书名:义务教科书 世界历史 9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不理解美国为何走向新政?如何实行新政?新政带来什么?他们初步具备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史料探究活动。

他们能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图示、图片和文字史料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概括危机的特点,认识美国走向新政的背景;能够在历史情境中概括出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探究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创新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有利于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罗斯福任纽约州州长、竞选总统、实行新政的经历,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情境想象;能够根据图示、数据、图片、文字等资料,明确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概括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认识美国走向新政的历史背景,加强时空观念;能够在“新政三大方案”、“罗斯福的述职报告”、“公共工程的验收报告”等历史情境下,通过史料研习神入历史,能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史料实证意识;知道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能够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内部机制和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能够通过罗斯福的事迹,感受他的执政智慧、为国担当的勇气与创新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干预国家经济的措施。

教学难点:美国走向新政的原因,新政的影响。

教学流程示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导入新课【出示人物档案】1882年,出生于纽约州望族;1910年,涉足政界;1921年,患上脊髓灰质炎症;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1932年,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连任四届。

【教师提问】他是谁?罗斯福。

这位轮椅总统连任四届,在美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足见他受美国民众欢迎程度。

他到底做了什么,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和支持?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听教师讲述由人物档案引出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学生学习人物事迹——罗斯福新政的兴趣得到激发。

新授课一、为何走向新政?——经济危机1.危机的酝酿【教师讲述】1929年元旦,46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纽约州州长官邸。

【出示材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片永久的繁荣景象。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教师提问】他眼中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呢?【教师讲述】正如这位纽约州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当时的美国,繁荣。

比如全国最大的工业部门汽车制造业。

【出示材料】1919-1929年汽车数量变化图1919年的67万辆发展为1929年的2300多万辆,占全世界产量的5/6。

又如电气用具制造业。

【出示图片】这个小孩在做什么?用收音机听广播。

除了收音机,电冰箱、电熨斗、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逐渐走入人们的家庭。

【出示图片】美国街头宣传画:“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美国独一无二”【教师提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在总统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讲中反思1929年的繁荣,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材料】“繁荣的迹象可能成为灾难的征兆!”——罗斯福阅读材料,观察图片,感受美国的繁荣。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第一,美国利用一战的“中立”地位大发横财;第二,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革新,促进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比如福特T型车采用流水线学生通过典型人物罗斯福任纽约州州长-竞选总统-实行新政的经历构建的历史情境,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想象,体验历史。

学生通过回顾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为理解危机酝酿的过程做铺垫;通过“重提”和“唤醒”既有知识,将它们作为新知识的抓手【过渡引导】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看两组数据:【出示材料】1929年前美国各阶层收入比例1920—1929年生产产品增长比例与工人工资增长比例【教师提问】通过这两组数据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购买力)之间的关系,怎么表述?【出示图示】奇怪的是,既然社会的消费能力远远赶不上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为什么市场会呈现繁荣景象?人们购买产品的钱从哪里来?分期付款。

那时,农民贷款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市居民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

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这样,美国市场就一片繁荣。

资本家一看,产品卖得好啊,为了谋取更多利润,就会怎么做?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从哪儿来?一部分从银行贷款,一部分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出示材料】1929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观·J.拉斯科布:“假使一个人每周拿15美元用来购买优质普通股,那么,按每月400美元的投资收益来计算,20年后他将至少坐拥80000美元,这种收益会让他富起来。

我坚信,任何人都能富起来,而且也应该富起来。

”——[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人类经济生活中最为凝重悲怆的画卷》【教师提问】民众们从银行借的钱总要还的,怎么还呢?当时人们的发财妙招是什么?【教师讲述】企业生产发展,企业股票值钱,买股票能挣钱,大家都去买股票。

商业银行为了赚钱,也纷纷投资股市。

大家都买股票,股票价格会有什么变化?显示股票价格的道琼斯指数一路飙升。

股价飙升,给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会有什么结果?【出示图示】由此可见,为什么“繁荣的迹象可能成为灾难的征兆”?生产。

汽车工业也带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大;生产增长的速度大于消费。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理解信贷消费。

逻辑推理,回答问题:扩大生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炒股。

逻辑推理,回答问题:股价上涨。

盲目扩大生产。

观察图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分期付款刺激消费,但人们的实际和支撑。

在“繁荣”与“灾难”的矛盾中设疑,学生的探索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分析危机的酝酿和爆发,加强时空观念,理解美国为何走向新政。

学生通过设计的问题链,在层层引导下,理解经济危机的酝酿过程。

2.危机的爆发【教师讲述】危机首先从经济链条中最容易波动的环节开始,是哪一环节?金融领域中的股市。

1927年到1929年股市一路攀升,大家纷纷买入,当股价涨到严重背离实际价格的时候,就出现了下跌。

转折点就是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行情急转直下。

【出示材料】“我坚信基本的工业情况是良好的。

”——1929.10.24州长罗斯福接受记者采访然而,事实大出罗斯福所料,股价一路暴跌。

揭开了经济大危机的序幕。

股市崩溃会导致哪些连锁反应呢?我们通过示意图来了解一下:【出示图示】【问题引导】问题1.股市的崩盘对民众有什么影响?问题2.这对市场有什么影响?问题3.市场萧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问题4.企业破产对民众有什么影响?问题5.企业破产、民众失业对银行有什么影响?问题6.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的枢纽,银行倒闭会造成什么后果?问题7.企业破产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出示图片】沃尔特·桑顿出售他的新款敞篷跑车(拍摄于1929年10月)购买力并没有提高,这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的“虚假繁荣”。

生产严重过剩,与消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观察示意图,逻辑推理,回答问题:1.民众财富缩水,消费能力进一步降低。

2.造成市场由原来的“繁荣”转而萧条。

3.企业利润降低,收不回成本,最终破产。

4.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5.他们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银行在股市投资又一败涂地,资金无法回笼,出现信贷危机,储户纷纷去银行挤兑现金,加速了银行倒闭。

6.整个经济链中断,企业破产和民众失业进一步加剧。

7.股票进一步贬值,加以直观的图示,配合逻辑推理,将经济理论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本课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理解美国为何走向新政。

经济危机系列图片【出示漫画】漫画“大萧条”【教师提问】漫画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情绪?【出示漫画】大危机笼罩下的世界【出示材料】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出示材料】1929-1933年美德英日等国工业、外贸情况3.危机的特点【学生活动】填字游戏这次经济危机被称为“空前严重”,它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纽约工人大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经济危机被称为“空前严重”不仅因为它造成了经济瘫痪,看这两幅图,危机带来什么?【出示材料】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