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1]第二个十年(1927-1937) :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 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 ,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 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 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 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 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 一般指刊物语丝社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

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

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 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 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新月社】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 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 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928.3.10), 《诗刊》周刊(1931年) 。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 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新月派】主要成员极其活动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心理小说】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结构作品。

心理小说的写作方法:作家分析心理化、以人系事, 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情节心理化。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 即乡土写实小说。

代表:废名(冯文炳) 、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 《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

) 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

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 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

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4人。

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诗社相关书籍《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

【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

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

(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 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 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 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小品文】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 内容题材不限。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杂文】杂体文章。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

【春柳社】春柳社,是中国文艺研究团体。

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 以研究各种文艺为目的, 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

创始人李叔同(息霜) 、曾孝谷。

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李涛痕、马绛士、谢抗白、庄云石、陆镜若等人。

【唯美主义】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代表人物:济慈、雪莱、戈蒂埃(又译戈蒂耶) 、王尔德、比亚兹莱。

【南国社】南国社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

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义。

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

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刊》。

【独幕剧】独幕剧是戏剧作品的一种形式, 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

篇幅较短, 情节单纯, 结构紧凑,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

【左联】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1936年解散。

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是其纲领。

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 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

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

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 1932年至1935年, 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 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 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七月派】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

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 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 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 , “七月派”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

【零余者】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 零余者, 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 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