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考试准备

中国哲学考试准备

中国哲学考试准备一、关于“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姬姓,阳氏,名虎,一名货。

春秋后期鲁国人,季孙氏家臣。

他以季孙家臣之身,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却能够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从而指挥三桓,执政鲁国,开鲁国“陪臣执国政”的先河。

他是不折不扣的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

阳虎有一句千古名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5〕也许,阳虎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感而发的,并且恰如其分。

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轻商重农,实行的是专制统治,敛财或者发家致富的手段不外乎横征暴敛,巧取豪夺。

显然,这些手段都是不仁的。

然而,从纯立论的角度言之,阳虎的这句话就存在着硬伤,容易遭人非难,被人驳倒。

因为,“富”与“仁”,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完全可以做到“为富且仁”。

两千多年以来,阳虎这句话一直被作为靶子,遭到人们的批评和鄙弃,甚至有人认为,阳虎就属于“亲富不亲仁”之辈〔16〕,将“为富不仁”的粪盆子扣在阳虎的头上。

在专制社会的中国,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富人几乎都是当权者或者有势力的人。

按阳虎的说法,他们都是“为富不仁”者。

很显然,这是他们不能承认和接受的。

而孔子则不一样。

从现有的史料看,孔子并没有直接谈到“富”与“仁”的关系问题,而只谈到“利”与“义”的关系。

在利益面前,孔子强调“义以为上”,义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17〕。

由此可见,孔子将“利”与“义”并没有绝对地对立起来。

他的这种观点,尽管模糊,但对当权者或者有势力的人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

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近读孟子之五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说:“要想富起来就没有仁爱可言,要讲仁爱便富不起来。

”纵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偷工减料者有之、以次充好者有之、缺斤少两者有之,而此类商人(以下简称奸商)也以他们的这些“经营技巧”屡屡得手、赚得盆满钵满、羡煞旁人。

而某些忠厚诚实的商人(以下简称诚商)尽管勤勤勉勉、競競业业却获利甚微、举步唯艰。

那么果真是“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吗?我则以为不然,原因有二:1、奸商必不能久、诚商可稳步上升:奸商凭着手段短时间内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但日久见人心,顾客在吃了几次亏之后,自然会对其重新评价,遂而另择他人,奸商终将尝到“失道寡助”的苦果。

而诚商虽然在起步阶段比较艰难,但可一步一步地积累客户的信任,终至“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获得吉祥。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

"这与“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是一样的道理。

2、奸商、诚商要互相学习:奸商的成功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握市场趋势、机智果断;而诚商的失败可能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能创新而致。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

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

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

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

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另据《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池鱼",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由此看来,“为富不仁、为仁不富”都有失偏颇。

要想取得长久的成功真要“智、勇、仁、义、信”兼备才行。

也许孟子的“仁者无敌”应改为“仁智无敌”才对吧。

早些时候读孟子,孟子借用阳虎的一句话感叹道:“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数千年来,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成了折磨中国人的恶魔咒语一样纠缠着中国人。

为什么这样的感叹,二千多年来仍然无法改变?在财富与道德之间,似乎总是形成了一个水火不相容的关系。

但是,李嘉诚住的地方也并不霸气,刘德华住的地方也很规矩。

他们深知自己无论怎样出名,无论怎样有钱,也是无法与人的生命相比的。

因为,生命与金钱不是等价物,只要你一不小心欠了一条人命,就可能意味一切都丢失了。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我们一直是追求金钱物质至上的。

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仍然只是陶行知先生早半个多世纪前说过的:中国从来没有废弃的东西,唯一被废弃的只是人的生命。

中国数千年来,治乱循环,往复不已,每每农民起义,都是带着强烈的仇富心理的。

穷人被逼到一定时候,只要有陈胜吴广式的人物,揭竿而起,立即就一呼百应,应者云集。

想想还是因为没有能够解决孟子所感叹过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问题。

都说中国人仇富心理不好,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实,像香港李嘉诚、田家炳这些富者几乎是没有人仇他们的,尽管他们可是或者曾是富可敌国。

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钱不仅买不走人的生命,而且甚至也买不走人们赖以生存的洁净的水与空气,买不走那些原本就属于公共活动的场所。

要想得到金钱,除了付劳动与创造性的智慧外,别无他法。

但是,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死角与误区。

我们得到金钱的办法,最简易,也最有效率的就是与权力结合。

权钱之间,互相利用。

来钱容易,且钱能通神。

权为钱撑伞,钱为权铺路。

一个“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由此不难想到,要想走出这个怪圈,第一步,就是要把权力束缚住。

至少要让金钱与权力分家。

守住他们的边界。

就是有办法,像陈毅所说的那样: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这个不能够完全靠自觉,而要靠权力之间的互相制衡。

最终要落实到人民主权,还政于民。

这个不必多说,大家其实都是清楚的。

第二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抗衡数千年来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观。

第三步,以科学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以科学为指导,就是不要瞎折腾。

第四步,在以上三点的前提下,大兴教育。

为什么要有以上的前提再大兴教育呢?这里没有把兴教育放在首位,是不是一种忽略?不是。

因为没有以上三点的前提,来谈大兴教育,其实兴的不过是“反教育”。

这样的反教育,投入越多,规模越大,对社会的伤害越大。

培养出来的那些“为富不仁”者就越多。

他们漠视人的生命,不关心人民的痛苦,没有起码的同情心。

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留有两部经典著作给后人思考,这其实就是英国人思考的如何来避免:“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怪圈经典之作。

可惜,我们中国人不看。

就急忙搞起了市场经济。

这两部著作分别是:《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前者论市场化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最能够激励社会积累起国民财富,后者告诫人们,人们无论怎样有钱,也不能够将人的同情心买走,并且还要考虑增进社会福利。

在思想理念上牢牢地把金钱的作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金钱不能够侵入公共权力,也不能够侵入属于人的道德良知。

如果谁如果胆敢混淆这些边界,也就是说如果谁胆敢擅自“为富不仁”,那么他的富也就到尽头了。

一个最理想的社会就是“为富要仁,为仁能富”,但是这样的社会一般是做不到的。

至今没有哪个社会能够保证“为仁能富”,但是,至少法治社会已经做到了“不仁难富”,即使富也长久不了。

西方那些富裕者,可能内心并不情愿,但是至少在表面上与行动上还是要装装仁慈。

否则,他们开的商店、旅馆、公司就可能会被社会舆论击毁。

数千矣,为何社会的悲剧一演再演?生命是脆弱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是微小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自觉抵制身边点滴的造假开始,教育孩子要求真,向善,爱美,敬畏人的生命,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希望的。

天下兴亡,谁的责任?我有责任。

二、关于理学流派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

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此外我以为阳明的心学大大超越康德思想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根基是心的直觉体验,这样阳明心学视野下的真善美浑然一体,而康德的真善美体系则被理想和感性所割裂.所以才有了后来尼采极力推崇的酒神精神,可惜收效有限.理学和感性的割裂这是西方文化难以逃脱的天刑!顾炎武说心学有禅的倾向是完全正确的,但由此来批判阳明心学不务实则是完全错误的.禅宗思想自从六祖之后,就开始向中国传统思想靠拢,由思向行!禅某种意义上和庄子的思想境界非常吻合. 心学在日本成为了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石,同时也为武士道精神所大量借鉴,怎么会不务实呢? 顾炎武先生一朝被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别说人家没有用,只怪自己不会用罢了!阳明心学的起点虽然自心而起,但落脚点始终是入世的儒家.这就是它知行合一的道理.程朱理学:我要当圣人,是因为我所了解的道理要求我当圣人.阳明心学:我要当圣人,是因为我的本心想当圣人.这是真正的大修行。

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浙江余姚人。

对老子的“功成身退”把握得非常好。

因其用语过于原则笼统,以致后来心学流派众多,认识不一。

阳明心学王守仁的学说世称“心学”,并与陆九洲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这是同程朱理学分营对垒的一种新儒家学说。

程朱理学(又称“道学”)把抽象的“理”(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即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陆王心学则将主观的“心”(人的意志和道德观念)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