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篇翻译小说的对比

两篇翻译小说的对比

两本翻译小说的对比赵小云1(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这篇文章先介绍了两部原著的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对比分析了两部原著的翻译特点,读者对两部原著的译本的反应,并分析了造成迥然不同的读者反应的原因。

最后,提到了国外书籍的中译本在中国市场上的现状和已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中文原著在国外市场上的现状。

Abstract: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will first look at the two source texts an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ir contents, social contexts and positions in literary history in each country. Then I will show how they have been translated, readers‟ reaction to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t readers‟ reactions. Finally, I will go further to tou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ed foreign books in the Chinese market and translated Chinese books in other markets.关键词:两部翻译的小说;对比Key words: Two translated novels; Comparison介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翻译文本出现在国际书市上。

通过翻译文本,人们不仅能够交流科学技术,还可以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自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许多翻译文本出现在中国书市上。

同时,一些著名的中文书籍也被翻译成其他文字。

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两本小说和他们的翻译文本进行对比。

一本是中国名著红楼梦 (Hong Lou Men), 其英译本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另一本是英国名著Jane Eyre, 其中译本为简• 爱 (Jian Ai).原著内容介绍红楼梦 (Hong Lou Men)在18 世纪由曹雪芹所著。

它围绕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的官宦家庭兴衰。

贾宝玉出生在富裕的官宦家庭,被他的祖母所宠爱;而他的表妹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虽生活在同一大家庭,但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们秘密相爱了,但这为封建礼教所不容。

因而,宝玉的祖母为他另择佳偶薛宝钗。

因担心他不肯成亲,就欺骗他说将黛玉许配给他。

当宝玉掀开新娘的红盖头,才发现真相。

而黛玉在此同时伤心而亡。

宝玉愤而出家。

此后,这一封建大家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日益走向衰落。

1847年夏洛特·布朗台所著的Jane Eyre问世。

女主人公简• 爱自幼也是个孤儿。

和林黛玉不同,她勇于抗争,崇尚独立,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她发现她将嫁的人罗切斯特先生仍然有患精神病的妻子,她毅然离开了他。

但当她知道一场大火烧死了他的妻子,毁掉了他所有的财富,并致使他残疾,简• 爱却执意要嫁给罗切斯特。

社会背景红楼梦(Hong Lou Men)描写了18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

当时仍处在清朝的统治时期,虽然表面上依旧繁荣,但阻挡不了封建社会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贾家的灭亡,暗示着封建社会必将灭亡。

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拆散了很多苦命的鸳鸯,引发了无数人间悲剧,宝黛之恋则是悲剧的典型代表。

而Jane Eyre的问世虽然稍晚些,但故事的背景为资本主义社会,英国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时期。

封建贵族虽高高在上,但其实权已日益被新兴的资本家所取代。

资本主义提倡自由平等。

简• 爱这一独立而反叛的形象,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翻译文本红楼梦(Hong Lou Men)有不少英译本,但很多都是简译本,失去了原著的风格。

Minford 1982年的英译本没有缩减,共分为五分册。

根据中文书名的含义,翻译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相形之下,早在 1935年和1936年, Jane Eyre就被分别翻译成孤女飘零记和简• 爱(音译,并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

简• 爱这一译名沿用至今(Zhang, 1999)。

中国改革开放后,又出现多种译本,黄源深的译本(1994)较真实地反映了原著的风格。

我选择了他的中译本和英译本进行对比。

对两部译著的评论红楼梦 (Hong Lou Men)红楼梦 (Hong Lou Men)是用古汉语写的。

即使是中国人,如果古汉语不好,也难以理解该著作。

小说中的人物有500多个,很难翻译。

同时,西方人也难以理解中国复杂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

Minford保留了原著的所有内容,并尽量使译文能被西方人所理解。

他采用了本土化策略。

首先,看一看他如何翻译中文人名。

一方面,它采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并且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姓放在人名的前面(英文中,姓放在人名的后面)。

另一方面,他将很多仆人的名字意译。

例如贾母的女仆鸳鸯(中文表示一种鸟,当一只死后,另一只长会陪伴死去),在贾母死后,也自杀身亡。

因此,作者根据人物对贾母忠贞的特征,将其名字翻译为 Faithful(忠贞的), 使其名字既易记,又有助于理解。

其次,可以了解一下他如何翻译人物的称谓。

在封建社会,人物关系及其复杂。

袁文中提到大老爷(Da laoye), 老爷(Laoye),二爷(Erye) 和姨太太 (Yitaitai), 在英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称谓。

译者将称谓直接用人名来代替,虽然无法体现其复杂关系,但有助于英文读者一目了然,知道所指的对象。

再次,译者如何翻译原著中的风俗习惯呢?原著中提到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对西方人来说难以理解。

但是,其中有些风俗是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线索。

因而,译者力图用英文解释这些风俗。

例如,他这样翻译一个关键的风俗。

在原著的826页上,贾母认为宝玉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 必要冲冲喜才好”,就翻译为. “Marry a lad y with a destiny of gold, to help him and support him. He must be given a marriag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urn his luck.”。

他将“冲喜 (congxi) ”按其含义翻译成“turn his luck”(改变他的运气),易于为英文读者所理解其含义,但只是部分理解这一风俗。

如果译者用注释等方式详细讲解这一风俗,就会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悲剧的原因。

宝玉在丢了玉(此玉出生时含在他口里)之后,被认为是坏事;他和宝钗的联姻被认作喜事。

据说喜事可以改变坏运气。

因而,贾母急于安排他和宝钗的联姻。

遗憾的是,译者未能详细解释这一风俗。

第四,译者在翻译原著中的诗歌时,未采用庞德所提倡的古语体策略(Venuti 1995: 197)。

其译文丧失了原著的美感和诗意,但是英文读者较容易理解其含义。

第五,为了让读者理解小说的内容,译者在必要时增加了一些解释。

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禁忌,在原著中有些词被省略了。

例如,原著824 页上,贾政提到他女儿的死用“贵妃的事”来代替。

在译文327页上,翻译成“Her Grace‟s death” 。

由于她是皇妃,即使是她的父母,也不能直接提“死”字。

但译者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直接提“死”字。

这固然有助于英文读者理解其含义,但无法体现原著中的禁忌。

另一方面,由于小说是用古汉语写的,句式很简洁,较难以理解。

因而,需要适当加以解释。

例如,原著924页上,“这几天怎么办呢”并未被按照字面意思直接译成“What can we do in a few days” ,而是增加了原因“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Minford 1982: 327) ,这有助于理解其含义。

第六,译者增加了一些在英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例如,他增加“Mm, ma” (Minford 1982: 331), “come on” (Minford 1982: 323)和“poor darling” (Minford 1982: 325)。

这符合英文读者的交流习惯,使其读起来更通顺。

另外,译者有时采用了“使外国化”策略去(Venuti 1995: 41) 翻译中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存在的词语。

他采用音译的方式。

例如,他将炕和衙门直接翻译成“kang” (Minford 1982:329) 和“yamen” (Minford 1982: 322)。

但是,译者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些词汇,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来说,仍然较难以理解。

概括而言,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策略,使译文较容易被英文读者所理解。

但是,正如Toury所指出的,“no translation is ever entirely acceptable to the target culture because of its estranging s tructural and verbal elements由于原著的独特结构和语言成分,没有一种译文能够被翻译国的文化完全接受”. (Gentzler 1993; 131) 。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来说尤为如此。

中西文化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中文和英文的体系相差很大。

此外,由于《红楼梦》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并用古汉语写成,时代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了原著和译文的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自然,译文中仍然存在英文读者无法理解的部分。

简• 爱19世纪的英文和今天的英文相差不大,因而Jane Eyre容易被现代读者所理解。

有许多不同的中译本,黄源深的译本是其中较好的之一,他遵循严复(Hung & Pollard 1998: 371)倡导的“信、达、雅”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国翻译界享有美誉。

下面,可以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在译文中使用这一原则的。

首先,黄源深忠实原文,向中文读者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的英国。

在原著中,布朗台引用了不少起源于圣经的文学引文,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其他古典文学,对很多中文读者来说,比较陌生。

黄源深采用了音译的方式翻译人名。

由于中文的读者难以理解引文的含义,他就采用脚注的方式来进一步解释。

另外,在原文中,布朗台有不少对话是用法语表达的,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法语,以便读者欣赏原著的风采。

同时,他采用脚注解释法语对话。

其次,原著的语言流畅而优美,黄源深没有逐字翻译。

根据实际需要,他改变了词序或其他句法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