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口与劳动力分析09资源 098322145 徐佩佳江苏省统计局对外发布了《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结果,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比十年前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十五”期间,江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在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了劳动就业压力。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就业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做好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分析,把握未来变化趋势,对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劳动力供需状况分析(一)从供给状况看,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4870万人,占总人口的65.21%,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资源丰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70万人,增长3.62%,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与“九五”期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增速开始趋缓。
在劳动适龄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也保持着增长势头。
2005年,全省劳动力供给量[1]达5100万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了300万人。
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4600万人,增加了250万人;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500万人,增加了50万人。
(二)从需求状况看,就业总量继续放大,且保持着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全省就业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就业态势良好。
2005年末,全省就业总人口达到4510.12万人,占总人口的60.34%。
“十五”期间,就业人口增加91.9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4万人,增长2.1%。
与“九五”时期相比,就业人口规模在扩大,增长速度在加快。
在城镇,随着城镇总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据统计,2005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达到2101.6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446万人,增长26.94%,平均每年增加89.2万人。
城镇人口的就业参与率由2000年的54%提高到2005年的56%,保持较高水平。
(三)从供需状况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且矛盾较为突出从供给方面来讲,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趋慢,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全省劳动适龄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随之持续增大。
此外,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短缺,直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低端就业岗位供给要远大于需求,而中、高端就业岗位则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据2005年人口调查资料计算,全省6周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2年,仅为初中二年级;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较低,仅占7.7%,远远低于德国(23.8%)、加拿大(52.5%)、韩国(24.9%)等国家的水平。
从需求方面来讲,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弱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
1990年以来,随着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的深化,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买方市场逐步形成,重复建设后果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效应已大大减弱,就业弹性系数没有超过0.05。
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亦如此。
由表1知,1980年至2005年的5个时期,在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连续为负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小且在走低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虽为正值,但199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作用并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6年)有关数据计算。
因此,从劳动力供需平衡来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并且2005年的状况要比2000年更为严重些,剩余劳动力达到了59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10万人。
因此,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如何扩大劳动力需求成为江苏今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江苏未来五年劳动力供需预测(一)劳动力供给预测劳动力供给预测是根据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现有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形成劳动力供给所做的预测。
以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推算2006-2010年劳动力供给数量。
劳动力供给量主要由以下三方面人口构成:一是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首先假定江苏省是一个人口封闭的区域,即不考虑迁移因素。
那么,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2006-201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分别为4999万人、5011万人、5010万人、4991万人、4967万人。
其次,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资料测算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
假定上小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入学年龄上的差异忽略不计),那么,高中二年级及以上在校学生均在劳动适龄人口内(忽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带来的省际间学生的流动)。
据此,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应大致包括2001年在普通中等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
依此类推,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应包括2006年在普通中等学校就业的在校学生。
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为278.63万人,占2001年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58.9%;2004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占2000年普通中等在校学生数的56.5%。
今后,随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普通中等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和比例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由此推算,2006-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分别为325万人、367万人、402万人、421万人、440万人。
此外,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人口调查资料同样可以测算出,在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在家料理家务、丧失劳动能力者基本上每年保持在50万人左右。
综合判断,2006-201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分别为:4624万人、4594万人、4558万人、4520万人、4477万人。
二是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2005年,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比2000年增加了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人,占相应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为34.88%,比2000年上升了0.22个百分点。
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低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大。
(2)农村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高。
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和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老年人口大多享有退休劳动保险,因而参与劳动者较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供养和子女赡养,参与劳动者较多。
今后五年,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降低劳动力供给量。
而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低龄组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又会相应增加劳动力供给量。
根据相关资料推算,2006-2010年,男60岁及以上、女55岁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数要大于2000-2005年每年增加数。
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预计2006-2010年,全省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仍将保持在每年增加10万人左右的水平。
三是由省际间净迁移人口增加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
江苏是人口净流入省份,呈现出量大、增速快的特点。
根据调查资料推算,2000-2005年,省际间净迁移人口年均增加13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动适龄人口。
并且随着江苏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净迁移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按此测算,2006-2010年因省际间人口净迁移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将分别增加14万人、15万人、16万人、17万人、18万人。
综上所述,可以推算出2006-2010年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见表2)。
今后五年内,劳动力供给量每年在5000万人以上,但随着时间推移,呈逐年减少的趋向。
表2 2006-2010年江苏劳动力供给量(单位:万人)(二)劳动力需求预测应用经济计量学原理和劳动经济理论,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模型来描述劳动就业需求。
模型的基础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其中:Y为产出,L为劳动力,K为资本,T为时间趋势,A、、、均为常数。
函数表示各生产要素及技术进步对产出贡献的大小。
变形为,(2)(其中,、、、)表示产量、资本装备和其他与时间趋势有关的因素对增加就业的贡献,其中L、T、Y、K的意义与式(1)同,B、、、为常数。
为描述全省就业的历史与现状,用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理论上的劳动力需求模型为(根据式2转换)。
根据1990-2005年相关资料,进行参估计得到:(3)(0.037506)(0.000774)(0.010463) (0.008829) R2 =0.98,F=158.28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到2900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为60000亿元。
用模型(3)可以求出2006-2010年江苏劳动力需求分别为4527、4544、4562、4581、4600万人。
结合劳动力供需可以看出,2006-2010年,全省劳动力剩余分别为611万人、575万人、532万人、486万人、435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仍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劳动力供给量的逐年减小而劳动力需求的逐年增加使得供需的缺口在逐年下降,供需矛盾在逐步缓和。
三、对策建议(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动力需求目前,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三大产业结构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相适应,三大产业就业份额与产值份额也没有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相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资料见表3。
也就是说,在第一产业排挤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能力弱化的情况下,第三产业产值份额、就业份额均未超过40%,与发达国家相比分别低15多个、25多个百分点,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也没有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潜力仍然巨大。
因此,要在继续加强第一产业,着力调整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就业弹性最高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形成合理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城乡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