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ppt课件
一、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
1.照射剂量与治疗间隔时间。 2.照射范围。 3.照射机会与效应的增加。 二、放射性肠炎的发生部位
由于盆腔是腹部放射治疗中最多采用的部位,加之 直肠的移动性差,70%~90%的放射性肠炎发生于 直肠 。
三、病理分期
1. 急性期损伤
急性期损伤是放射线通过直接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 的再生障碍导致的肠壁损伤,该期常在放疗开始后 3~4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
确定肿瘤是由先前的放疗所造成者应具备3个标准:
①肿瘤发生与接受放疗之间的间隔时间至少要有 5~10年;②肿瘤附近有放射线引起的严重变化;
③病变肠段曾遭受过大剂量放射线的照射。因此, 凡接受过盆腔放疗的病人,建议在5年之后应定期 作纤维结肠镜检查,监视放射性肿瘤的发生。
一、局部症状
1.早期症状
出现时间:在放疗开始后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但大多数 病人要等到照射30~40Gy时才会出现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在接受盆腔 放射治疗的病人中50%~75%伴有黏液血便或直肠出血。
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 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2.晚期症状
A.出现时间:约85%发生于放疗完成后6~24个月,其余 15%的病人在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出现症状。
B.临床表现 a.慢性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血便、直肠部疼痛
和里急后重等。
b.瘘道形成(阴道流出粪液样物、小便时出现气尿、或在 腹泻液中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都提示有内瘘形成的可能。)
c.偶尔可因肠腔狭窄而产生便秘,部分病人表现为大便失 禁。
二、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辐射病史,病理检查可见隐窝脓肿可资鉴别。 2.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患者无放射性物质照射史,多于病前使用广谱抗生素,一
般多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开始出现症状,少数病人可于停药1~10天 后出现,大便培养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3.急性缺血性肠炎 急性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年长者或口服避孕药妇女,临床表现为突发 腹痛和便血,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肠段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 多为一过性,少数可遗留肠管狭窄。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放射性肠炎
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所致局 部损害的而发生的防御性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环 节。
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炎症反应全过程。
一、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全身反应 1.发热。 2.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放射性肠炎是由于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 放射线治疗后引起的肠道损害,可累及小肠、结肠 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本病 的发生与每次治疗放射线剂量、疗程的总量、病人 的营养状态、是否有手术和化疗有关。
放射性肠炎引致的并发症主要有肠狭窄和肠梗阻,
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或回乙结肠瘘,胃肠道溃 疡和穿孔,以及诱发结、直肠癌等。
1.直肠指诊。 2.X线检查。 3.结肠镜检查。 4.肠系膜动脉造影。 5.CT扫描。 6.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诊断
患者既往有恶性肿瘤并接受放射治疗或意外辐射的病史,出现上述胃肠道症 状,结合相关检查并除外其他疾病可确诊本病(结肠镜检查:粘膜水肿、充 血、出血灶、糜烂乃至坏死)。
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对放射线很敏感。大剂量放射治
疗使细胞肿胀、增生、纤维样变性,引起闭塞性动
脉内膜炎和静脉内膜炎,因此产生肠壁缺血和粘膜 糜烂、溃疡。肠道内的细菌侵入使病损进一步发展。
肠壁组织经广泛持续照射后引起水肿,肠壁各层均
有纤维母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呈透明样变
化,最后导致纤维化、肠管狭窄、粘膜面扭曲和断 离。
三、病理分期
2.亚急性期损伤
亚急性期损伤时肠黏膜可能已再生,并有不同程度 的愈合。再生程度取决于起初结缔组织损伤的严重 性。 此期在血管内膜下可见到较大的泡沫细胞,有 人认为这是诊断放射性肠炎的要点(图1)。
三、病理分期
3.慢性期损伤
慢性损伤具有更加明显的隐匿性和进行性,并引起 比较严重的后果。临床症状可以在放疗后持续数周、 数月,甚至数年。主要是由于进行性闭塞性末端小 动脉炎和广泛的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化引起。部分 患者可以形成内瘘或外瘘,但不是很常见。后期也 可出现放射线诱发的癌肿。
注释:放射(电离辐射)单位为GY(戈瑞), 1GY=100rad(拉德)=1kg组织吸收1J(焦耳)能量时 吸收的剂量。cGY为组织吸收放射线的剂量单位。 1cGY=1rad。
1、肠上皮细胞增生受抑制。 2、肠粘膜下小动脉受损。 3、肠壁组织受损。
1、肠粘膜上皮细胞对放射线最为敏感。
2、多次照射的效果取决于照射时隐窝细胞所处的 细胞周期。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对放射线最敏感, 而在晚期合成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耐受力,由于所有 增殖的隐窝细胞仅有一部分处于细胞增殖周期的某 一时相,因此单次大剂量照射仅使一部分细胞死亡, 而在数天后细胞有丝分裂又恢复正常。
பைடு நூலகம் 应用60Co、超高压X线外照射或Ra等内照射,在5周内照射量超过
5000rad(拉德)时,约8%的患者发生放射性肠炎。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照射的强度和时间。②腹腔或盆腔内粘连固 定的肠段易受放射性损伤。③子宫切除后直肠所受到的辐射量较子宫 未切除者高,更易发生放射性直肠炎。④不同部位的肠道内辐射耐受 量的强弱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
Ⅰ度:偶见便血,黏膜水肿,排便不规则,稀便或 便秘。
Ⅱ度:常见便血,粘膜肥厚、直肠狭窄,排便困难, 尚可用药物缓解。
Ⅲ度:全血便、溃疡或接管形成,直肠狭窄,排便 严重困难,甚至梗阻。
一、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的症状多发生于严重病例。原因为: ①与剂量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 ②与剂量有关的抗体生成受阻。 ③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移行减弱。 ④网状内皮系统杀灭被吞噬的细菌的能力下降。 ⑤阻止细菌皮下扩散的能力削弱。 ⑥皮肤与肠的出血区有利于细菌的侵入与生长。 二、营养不良 可发生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的相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