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远程监控系统
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远程监控系统
2007 9
产品设计与实现
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远程监控系统
许海波 廖传书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430070)
【摘 要】目前,随着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系 统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就单片机应用于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简要提出 了一种由AT89S52单片机结合DTMF双音多频编码芯片组成的远程自动报警监测系统 的方案。
+L1V
R17 DK
R19 LE
C5 0.1PF I1
I4 I3
I2 LRM3
IN 2CON
CN M13 R18 LE
12
CN 12
COT CON n
CN7 12
五、数据传输检测模块的设计
本系统利用DTMF编码信号作为数据的传输手段,
图3 PCD3311和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图
在这个模块中的重点是实现DTMF双音多频编码芯片与
流行的并行A/D转换芯片ADC0809。ADC0809是逐次比
1、DTMF双音多频编码芯片PCD3311的简介
较型8位8通道A/D转换器,时钟频率为640KHZ,转换
PCD3311是PHILIPS公司生产的DTMF双音频发生
时 间 为 100us, 模 拟 信 号 输 入 电 压 为 8通 道 0 ̄5V。 器,可以和所有标准的单片机直接接口,接收二进制
图 。 ADC0809的 第 10脚 是 它 的 CLOCK时 钟 信 号 输 入 线方式;⑶芯片内部包括滤波电路,谐波失真低;⑷
端,图中它与单片机的ALE端连接。51系列单片机在 单音频或DTMF双音频输出。
通常情况下,当不使用MOVX指令时,ALE端输出信号
PCD3311有 并 行 和 串 行 两 种 工 作 方 式 , 可 通 过
PCD3311: CLR P3.0 ;STR 置低,准备发送数据 MOV R0,#30H GO:LCALL DELAY MOV A,@R0; MOV B,A XRL A,#1FH;1FH是“#”号标志 JZ DETECT; MOV A,B CJNE A,#21H, CONTINUE;监测地址区内容是 21H时停止发送数据 SETB P3.0; RET CONTINUE:MOV A,@R0 MOV P1,A LCALL DELAY SETB P3.0
3、PCD3311与单片机的接口程序设计
AT89S52单 片 机 的 接 口 , 接 下 来 先 介 绍 所 选 用 的
PCD3311与单片机的接口子程序以并行接口为例,
- 18 -
2007 9
产品设计与实现
当MODE置为高电平时,可直接将数据送到PCD3311的 D0 ̄D4端口,此时应将STR置为低电平选通,待数据发 送之后再置高,详细的子程序见程序清单2如下。
四、信息采集模块的设计 测量和控制是单片机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其典型的应用模式是通过传感器采集现场的微弱的信
- 17 -
产品设计与实现
2007 9
号参数,经过数据处理后再通过A/D模数转换送至单片 DTMF双音多频编码芯片的工作原理,再给出它与单片
机系统进行各种工业调节和控制。该模块采用目前较 机的硬件接口电路图。
【关键词】单片机 双音多频 远程自动报警监测系统
一、引言 当前,在远程现场设备自动检测及控制过程中的 远程数据传输时,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使用RS-485、CAN总线方式;2、利用无线数 据传输模块、电台或通过中国移动和联通公司提供的 GSM和GPRS服务;3、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以拨号或 专线方式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在以上3种数据传输 方式中,利用RS485、CAN总线传输,优点是技术成 熟,可靠,通信速率高,但传输距离有限(1 ̄10km)。 采用无线传输方式的优点是信号覆盖范围广,只要信 号条件允许,可对超远距离的目标实施监测控制,但 缺点是系统的成本太高。采用PSTN公用电话网进行数 据传输时,要根据目标数据量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方 法,如数据量较大,可利用MODEM方式;如果数据量 较少,可直接利用DTMF双音多频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本文就是针对后者利用AT89S52单片机来控制DTMF双 音多频编码芯片进行数据传输和检测。 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本系统通过AT89S52单片机外接一片DTMF双音多 频编码芯片PCD3311来实现远程监控。由AT89S52单片 机 的 P1口 作 为 PCD3311的 数 据 输 入 端 , 扩 展 一 片 8155或由单片机的其它剩余I/O口可作为系统的报警信 号输入,AT89S52的P3.3用来控制一个继电器,平时继 电器处于开路状态,PCD3311和外线是断开的。当报 警信号产生时,则继电器将会吸合,系统与电话外线 将连接,同时PCD3311芯片开始拨号工作。系统中的 ADC0809主要用于对模拟量信号的监测,如外部的温
单片机的中断和查询信号。
接。TONE为DTMF音频信号输出端,通过一个音频放
1K VCC
大器与程控交换网络的用户终端外线连接。
C4
1K
26 27 28 AD1 1 AD2 2 AD3 3 AD4 4
5
16 12
VCC
DDDDDDDDNNNNNNNN--------01234567ADC08AAA0mIDDD9//bDEDDb22222222O-----------ABCC12345678 ALE
ALE脉冲的上升沿,将A、B、C的通道地址锁存到内部 时,PCD3311以IIC总线方式工作,通过SCL时钟线和
地址锁存器中。ADC0809的第6脚START为启动信号输 SDA数据线来完成信号的接收和编码。
入端,在START脉冲的上升沿复位寄存器,而在下降
2、PCD3311和AT89S52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M14
22 START IC10A 9610ASLTEART174ALS28
3 2
R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C10B 4
6 5
P2.1 WR
P3.3
1
74ALS28
R10 330
ICJIC 1
J407
100 CM + M13
图2 ADC0809与AT89S52单片机的硬件电路连接图
VCC 111119843210PPPPP 1111143210
ADC0809与具有并行总线协议的单片机接口十分容 码的并行或串行数据,串行数据格式为IIC总线或并行
易,可通过P0端口直接与AT89S52单片机连接。
总线方式。
1、ADC0809与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PCD3311采用14脚DIP封装,主要特点包括:⑴工
图2是ADC0809与AT89S52单片机的硬件电路连接 作电压为2.0 ̄5.5V;⑵与CPU的接口为并行方式或IIC总
m(-) m(+)
ICNABLE START CLOCK
21 D7
21111098548 DDDDDD654321
17 D0
7
8IC10C
222543 AAA012 9 74ALS28
P14
18PF C3 18PF
R11RR 12 12
PP1145 VCC
C
1C1234567 2
C01
CN M13
VCC
沿启动A/D转换器开始新的转换。将ADC0809的ALE与
PCD3311和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图如图3所示。
START端相连,通过AT89S52的P2.1和RD读信号来启动 PCD3311的1、2端连接一个6MHZ的晶体,为芯片提供
ADC0809并读取相应的结果。同时P2.1配合WR写信号 时 钟 信 号 。 MODE( 3脚)为PCD3311工 作 方 式 选 择
【参考文献】 [1] 侯丽莹等,无线网络的局域网运用[J],中国科 技信息,2007(13) [2] 邓文剑,无线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探索[J],大众 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05) [3]刘建伟等,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胡道元,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4 [5] 李华英等,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展望[J],工 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09)
(上接第38页) 循、有条不紊。
5、优化的维护策略 一个网络的“健壮”与安全性是动态变化的,今 天“健壮”、安全性高并不意味着明天也是这样,因 此后期的维护管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1)数据备份和镜像策略。网络管理人员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全盘备份、增量备份、差别备份和按 需备份,进行磁盘镜像的设置减少因故障造成的数据 损失。 (2)物理安全策略。使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 电磁兼容环境;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网 络中心和进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3)构筑防火墙策略。进行访问控制,保证网络 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 (4)数据加密策略。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以小 的代价换取很大的安全保护。 (5)日志管理策略。仔细阅读日志可以帮助网络 人员发现被入侵的痕迹,以便及时采取弥补措施。 (6)定期杀毒策略以及及时升级系统补丁策略 等。
LCALL DELAY; INC R0 CLR P3.0 LCALL DELAY AJMP GO DELAY:延时子程序略 六、结束语 基于AT89S52单片机控制的DTMF编码信号自动报 警监测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报警监控装置,与传统的 远程控制系统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简易实用,成 本低廉。总之,本系统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沈 红 卫 编 著 . 基 于 单 片 机 的 智 能 系 统 设 计 与 实 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孙余凯等编著.常用集成电路实用手册.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张道德,扬光友,周国柱.基于公用电话网的MCS- 51 单 片 机 远 程 数 据 传 输 装 置 [J]微 计 算 机 信 息,2005,02:0117- 0118. 摘自《微计算机信息》2007 年第7-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