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的概念、特征、度量、和数据的联系及区别。
系统的概念、特征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信的知识2.信息的特征: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
这是信息的最基本属性。
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从信息产生到利用的时间间隔。
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很难全部得到等级性,管理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管理者职责不同、决策不同、使用的信息也不同。
变换性,信息的变换性表现为同一信息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用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表达、相互转换。
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3.信息的度量:信息内容消除人们的不确定程度。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呢,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4.和数据的区别及联系: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后才能成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含义,信息与载体选择性质无关,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
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和数字,是指客观实体属性的值。
数据转化为信息的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加工处理;二是对某种活动产生影响5.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系统(system)指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系统的整体性从系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简单地集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这就是所谓全局的观点。
(2)系统的目的性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为了完成一特定目标而构造的。
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目的性。
不能实现系统既定目标的系统没有存在的必要。
(3)系统的相关性由于系统是由内部各个互相依存的组成部分按照某种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功能上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即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子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
了解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整体上和宏观上予以把握。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开放性)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的,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求系统具有开放性,既能做到系统自身不断地升级和优化,也能为其他系统提供接口,从而与更多的系统互连。
(5)系统的层次性一个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子系统划分成一些子模块,可以将一个系统逐层分解。
(6)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作用下的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冲击能力(7)相似性:系统的相似性是指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结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学科的特点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MIS的实施与应用受哪些因素影响?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如何深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既是技术系统,又是社会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4、它是一个需要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MIS的实施与应用受哪些因素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企业的环境和内部条件密切相关。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采掘业冶炼业制造业)二、组织规模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四、组织的系统性五、信息处理与人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了企业所有的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如何深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既是技术系统,又是社会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使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等技术。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技术系统。
但另一方面,MIS作为一个人机系统,它的根基是组织,在组织中担任各种各样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
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MIS是面向组织并为组织服务的系统,因此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观点来看,管理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之间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引进管理信息系统将导致新的组织结构的产生,而现存的组织结构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引进的成功与否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
第五章:诺兰阶段模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三种方法及比较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四种方法(各自的定义及主要特征)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三种方法及比较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简称BSP)二、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简称CSF)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 tion,简称SST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是一类全面调查法,主要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是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对企业MIS进行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主要特点是为规划人员提供了一种正式的、客观的制定MIS总体方案的方法。
BSP基本思想①70年代初由IBM公司提出②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营的思想③自上而下分析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类,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和实施系统,以支持企业目标④根据过程/数据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一)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原则(1)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3)一个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4)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适应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变化。
(二)BSP法的作用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变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方法的工作步骤l、准备工作。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提出工作计划,开动员会2、调研。
为后续需要完成的任务内容进行必须的了解,如访谈、问卷、现场观察记录、文献研究、实验等3、定义业务过程(又称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
是BSP方法的核心。
业务过程是指: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4、业务过程重组。
在业务过程识别的基础下,明确以下问题:哪些业务过程是正确的,哪些业务过程低效,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优化,哪些业务过程无效或不适合于计算机处理,应当在业务中予以取消5、定义数据类。
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相关的数据。
识别数据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要求,以及数据与企业实体、业务过程之间的联系,查明数据共享的情况,建立功能/数据类矩阵,为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提供基本依据。
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实际上是划分子系统。
BSP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
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简称CSF)实施步骤:1、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流程:1、目标识别2、CSF识别3、性能指标识别4、数据字典定义CSF特点:①目标识别突出重点②从重要需求引发规划③容易忽视次要问题④受成功因素分析结果的制约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 tion,简称SST )步骤:①识别组织的战略集―描绘出各类人员―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系统相应的使命及战略②将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根据组织目标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组织战略及属性对应信息系统战略的约束―根据信息系统目标和约束提出信息系统战略特点:①反映各种人的要求②由人员需求引出信息系统目标③目标比较全面④不够突出重点三种方法的比较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和传统的方法衔接得比较好,但是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上。
SST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
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BSP方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
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系统/过程矩阵的分析得到的。
这样可以定义出新的系统以支持企业过程,也就把企业的目标转化为系统的目标,所以我们说识别企业过程是BSP战略规划的中心,绝不能把BSP方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四种方法(各自的定义及主要特征)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2、原型化系统开发方法3、面向对象开发方法4、Case开发方法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特点:1)运用系统的观点2)用户至上3)深入调查研究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6)开发过程工程化结构化开发的过程:1). 系统分析2). 系统设计3). 系统实施优点:整体性和全局性,完整性和顺序性,结构合理、紧凑、各模块之间联系密切,功能完整等优点缺点:1). 用户介入系统开发的深度不够,系统需求难以确定。
2). 开发周期长,文档过多;3). 各阶段文档的审批工作困难。
2、原型化系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不注重对管理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而是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与用户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