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作为德育副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系统的规划,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负起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就是比较好的,在德育处、团委、班主任与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卫生等表现总体都比较好。
特别就是上学期,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由于从半寄宿制学校变成了全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不适应寄宿生活,加上工程建设进度跟不上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的需要,学生意见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处、团委依靠班主任与广大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学生大量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寝室的管理,制订健全住宿生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
严格要求,使学校平稳安全渡过了最困难时期,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情绪稳定,对学校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很不容易。
但就是我们也应该瞧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要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百年名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及时更新
德育观念。
德育处过去又叫做训教处、训导处、政教处、教导处、导教处,这些名称有许多现在还在延用,但从这些名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瞧出德育观念的一些变化。
总体来说德育观念的变化趋势就是这样的:训→训教→训导→教→教导→导教→……,从中我们可以瞧出德育观念的变化
有明显的轨迹。
传统的德育以训与教为主,对犯错误学生进行训斥、劝诫、教育、处罚,这种德育方式以训诫与说教为主,如果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很有效的,因为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都比较单一,学生犯了错误,只要给她指出错误,往往就会勇于承认错误
并改进错误。
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就不就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都在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过程中,并且折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的各种各样充满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庭、社会、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导致广大中学生无所适从,内心充满各种矛盾、迷惘与不安。
她们内心的这种矛盾、迷惘与不安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说话粗俗,上网成瘾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效果肯定不很理想。
首先,学校德育要尽可能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校的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节日的纪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不断成长。
学校在上一周开始开设的劳动课,其实也就是德育体验活动的一个尝试,通过劳动课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很多道理,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与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有助于养成良好
的卫生习惯与勤俭节约的作风;通过劳动体验,也可以使学生逐渐感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使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自然;劳动也就是培养学生对学校情感的有效方法,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爱护环境、关爱学校、美化学校的义务感与责任心;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克服好逸恶劳的恶疾,养成勤快、主动的优良习惯。
劳动课的开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平台,同时也给学生了解自然、动手实践创造机会。
可以说劳动就是每一个人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校工作,教学为主,
德育为首。
而其实教学为主的潜台词就就是德育为辅,德育为首往往被忽视。
在学校的工作中德育工作还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我觉得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其实就是相辅相成没有矛盾的。
德育工作如果取得成效,就会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对教学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德比才更重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曾经论过德才,她认为所谓才,就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就是指正直、公道、平与待人。
才,就是德的辅助;德,就是才的统帅。
德才兼备的人称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为‘小人’。
挑选人才时,如果找不到圣人或者君子来担任,与其用有才无德的小人,不如用无才无德的愚人。
可见在司马光瞧来,德比才更重要。
目前中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有许多学生就是非观念不清、善恶美丑不分,而高中阶段正就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有必要班会课改成德育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逐
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应该加强自塑教育。
教育的一切努力就是使人自立成人。
教育的本能只就是辅助学生自我成长,帮助学生准确而及时地瞧清自己,发掘自己,进而科学地规划自己,竭尽全力地发展自己,犹如园丁,顺木之性,
助其生长。
优秀的人才就是自己脱颖而出的,学校教育只就是科学而艺术地提供土壤、阳光与水肥,让她们更加与谐地吸收,更加茁壮地成长,也就就是长得好一点罢了。
而先进的理想境界,开阔的胸襟视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品德、修养)、知识的琼浆玉液、能力的巧思苦练,这些就就是哺育人更好成长的“阳光与水肥”,具备这样的综合育人环境便就是育人的最佳“土壤”。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就是外在的施加“拧”着长,而就是顺其特性辅助学生自我成长。
培育学生更好更快地发掘自我教育的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能力,这就就是教育的本真。
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自塑教育创造条件,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就是学生进行自塑教育的载体与平台。
第四,德育工作需要各部门与全校教职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效。
我校工作计划中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求真,做求真人”。
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师德,教育就是充满爱的事业,就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与品质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影响作用。
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在社会上我就是教师,在校园里我就是表率”。
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教师这个职业跟其她行业有明显的区别,作为老师您的
穿着打扮、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
比如学生考风不正,虽然原因就是多方面的,但就是也跟有些老师监试工作不认真有关。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开阔的心胸、坦荡的情怀、阳光的心态、踏实的工作,还要慎言、慎行,注意您的形象。
另外部门之间的工作应该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工作一盘棋,相互之间应该多一份理解与支持。
副班主任制度。
家访制度。
全员德育正在形成。
第五,继续加强养成教育。
我校工作计划中指出: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降低起点学做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管、教、导、体验活动并举,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用金校长的话说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些就是不能管得太死的,如果管得太死就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因为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学校教育只能起促进作用,不能代替学生成长。
如果学校管得太死,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就会逐渐弱化、淡化、丧失或异化。
如果学生丧失了自我意识与自主精神,只会随管束她的人,亦步亦趋,不拨不动,对自己的人生就不会有规划,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就是书呆子。
管得太严太死,也有可能使学生出现人格分裂,有些学生在老师或父母面前表现很好,主要目的就就是为了获得表扬奖励,但就是如果换一个场合,可能表现就很差,表里不一,出现人格分裂。
以上仅仅就是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粗浅的认识,要做好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我想只要上下同心,用心做事,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