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思考

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思考

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思考张志}摘要I德育内容是德育性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在总结继承传统德育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对德育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分层,儿个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并针对当前确定德育内容力一}li I存在的[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内容;依据;思考I中图分类号Ir631 I文}>fi标识码I =1 I文章编号11009一718X}2001>06一0050一04 画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整体土作的币要组成部分。

科学地界定中小学德育内容,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币要任务之一。

一、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1.国家法律法规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确定德育内容的根木依据。

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卞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卞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卞义、集体卞义和国际卞义、共产卞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卞义和历史唯物卞义的教育,反对资木卞义的、封建卞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教育法是宪法之下的国家基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一中进行爱国卞义、集体卞义、社会卞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一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法在一系列教育法律规范中处十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是我们确定德育内容的基木依据。

2.党和政府的决议《中共中火国务院关十深化教育改革全ICI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辩证唯物卞义和历史唯物卞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卞义、集体卞义、社会卞义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木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卞法制教育。

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息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火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土作的息见》指出:小学德育土作卞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卞义”为基木内容的社会卞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学德育土作的基木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卞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息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卞义、集体卞义和社会卞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张志北京市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101100产卞义者一奠定基础。

3.青少年精神需要传统德育外在的要求提得过多,思想规范道德准则、行为表现,统统都是外部的东西,很少研究学生自身的需要、兴趣等。

从受教育者一的接受机制看,不需要、不感兴趣、脱离受教育者一实际的为、西很难为受教育者一所接受。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有人际交往的需要;有了解人生价值息义的需要;有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

道德教育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和心理困惑。

4.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在价值多儿化的社会里,道德教育把传授人类普遍价值观作为基础性内容。

这种带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应当能融合东方与西方、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精华,能被古今中外所有具有文明水平的社会及民族认同和珍爱。

这种价值观应当符合以下标准:首先,它必须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长远的益处;其次,它必须在哪里都能通行。

检验它是否普遍适用的一个标准是可逆性,即:你是否也愿息别人以这样的价值观来对待你。

例如,“欲人施十己者一,已必施诸人”,或“己所不欲,勿施十人”等人际关系准则,显然是能经受住这种检验的。

另一种检验的标准便是普及性,即:当一个人遵循此价值观时一固然是好事,而如果何个人都如此做时是否也是好事。

例如,正直、善良、尊币等,如果何个人都这样去做,显然会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发展。

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内容做了全ICI的规定,共}一个方ICI(具体内容略)。

反映了社会对德育的要求。

在实施德育内容时一还应考虑以下两点。

1.纵向分层次。

受教育者一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道德木身也有基础道德和高尚道德之分。

根据受教育者一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纵向分层次,使德育内容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序列,与受教育者一认}I}过程同步,可以大大提高德育的可接受性。

2.可操作性。

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更币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

因此德育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生活,使其易十被学生理解、选择和接受,便十转化为个人的现实行为。

依据这两点,德育内容可划分为U }I个层次。

1.法制、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的卞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宪法和基木法律的基木精神和规定。

让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例:交通管理规则、治安管理处罚条理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依据是学生守则、校内外各种规章制度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卞要内容是:自尊自爱;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尊币他人;遵规守纪;遵守公德;爱护环境。

2.个人基木道德品质和基木心理品质教育(1)个人基木道德品质教育卞要应该进行义务、良心、正直教育道德义务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责任,也表明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要求。

义务是一种职责,是“应该做的”。

只有那些能够用善恶评价的,同人们的道德责任感相融合的自愿履行的义务,刁一能构成道德义务。

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良心是个人行为最卞要的“自我调节者一”。

良心对行为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外部力量所不能代替的。

如果说义务是自觉--b,识到的道德责任,那么,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息识。

因此,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良心尤为币要。

正直是做人的基木准则。

教育学生做人正直就要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坚持正确、反对错误、公正、士日率、心II一致、言行一致。

(2)个人基木心理品质教育卞要应该进行自信、b,志教育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实现的心态。

自信是支撑人的币要精神支柱。

一个在生活中能独立自强者一,必然以有自信心为前提条件。

--b,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未来社会是需要强者一的社会,是竟争激烈的社会,具有自信和息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集体卞义、爱国卞义、社会卞义教育集体卞义是社会卞义道德的基木内容。

对学1 生进行集体卞义教育的卞要内容是: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个人服从集体。

爱国卞义是指人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自己民族、自己文化、自己语言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热爱。

爱国卞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

爱国卞义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要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即要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的木领,为祖国的繁荣吕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卞义教育要使学生初步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理解社会卞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木路线,热爱社会卞义祖国。

4.理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已反映着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

理想教育卞要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并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在为社会共同理想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人生观是与理想紧密联系的问题,’已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木看法和态度。

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b,义。

人生观教育卞要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人活着不光为自己,还要为他人和社会谋仁福。

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人生,刁- 是最有息义的人生。

世界观教育卞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卞义和历史唯物卞义常识的教育。

二、确定德育内容要理清的几个问题1.社会需要与个体精神需要德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满足个体精神需要。

德育要满足社会需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个体需要符合社会需要时,用社会需要去提升个体需要。

例如,何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那就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个体需要不符合社会需要时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对个体需要进行引导和纠正。

例如,有些学生不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崇尚无条件的自由,那就要通过严格管理、培养和训练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三是社会需要而个体没有产生这种需要时一,就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个体需要。

例如,学生不可能自发的产生环保息识,通过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息义以及污染对自然和人类的危害,从而形成环保息识和环保行为。

德育要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德育木身就是为木社会利益服务的,人的个体需要是在这一目标之下实现的。

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一期内,德育内容的确定只考虑社会需要,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体精神需要,使德育没能很好地发挥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的功能。

应该看到,德育满足个体精神需要就会促进个性的发展,而无数人的个性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此,应币视和研究学生的个体精神需要。

学生的精神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所以,德育内容要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

2.一儿化价值导向与卞体选择一夕:化价值导向是指德育代表社会、ITI家和受教育者一根木利益的要求,不能是多儿的,要坚持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多儿价值观念进行导向。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培养学生的卞体选择能力是时一代的需要。

但卞体选择木身没有明确的方向,卞体可能选择善,也可能选择恶。

在价值取向多儿化的今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无不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儿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而会不同程度地形成多儿化价值观。

在这多儿化价值观念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学校德育应该坚持一儿化价值导向,指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学生卞体选择真、善、美的能力。

此外,一儿化价值导向并不是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教育者- 应有充分的宽容,学生应被允许以任何他们自己喜欢的又不违背道德的方式去行动和生活。

3.系统性与针对性系统性是指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各类德育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依据一定的规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针对性是指德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