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教育唤醒学习兴趣
1、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认知情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方面、多形式、多途径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不仅对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都要作深入具体的分析以准确选择着眼点、启情点。
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情感性、艺术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
我们可以采用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联系实际法、音美配合法、实物刺激法、师情感染法等来创设情境。
我在教授“人类的过度捕猎”时,向学生提供了动物被捕杀的图片。
学生看着图片上可怜的动物,听着悲惨的音乐,很多学生居然留下泪水。
可想而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有多激烈。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交往双方是否民主平等,和谐融洽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保证。
有人把教育界定为“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人本主义心里学家罗杰斯批评传统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成为师生交流的唯一纽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完全忽视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
他认为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的,当情感因素受到忽视、压抑甚至抹杀时,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教师只有用真实的、对学生尊重的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信心。
同时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只有表现出来的重要心理环境,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导致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只由发挥,并使学生产生戒备心理。
3、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而我们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正是在帮助学生的成功过程中实现的。
很多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成功,因而,他们在课堂中也表现的非常自信与投入,而一些学习能力不高或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体现他们的优越性,这让他们很多时候成为学习的旁观者,甚至表现出课堂好像与他们无关。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
学中或者在课外对这类学生进行特殊的关注,发现他们的特长,利用他们的优势,让其感受到成功,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例如:我在“植物的双受精过程”这一节中,我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优势,使其体验到了成功。
这位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不感兴趣,但我知道他的绘画能力以及手工制作能力较强,我就故意请他帮我这个忙。
我说:“老师的绘画能力较差,你能帮我画一个子房结构图,并和我一起制作一个植物双受精过程展示模型吗?”我看得出他一开始并不自信,但又不忍拒绝一个老师诚恳的求助,也就勉强答应了。
在制作中,我只是大体的告诉他我的想法,其余全部由他独自完成,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真让我感动,由于他在这方面能力较强,没用多长时间,一个形象的手工教具就做好了。
当他把自己的作品交到我手里时,我看到了他成功的神情。
并且在那一堂课上他全神贯注,积极投入。
当我向学生展示完植物的受精过程,并向全班同学宣布这是***同学做的教具时,全班同学都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
我也看到他挺直了自己的身体显得很自豪。
最可喜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发觉他对生物课堂感兴趣了,上课投入了,积极了。
4、从情感维度上对教学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要及时。
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
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教学的进程。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探究、阶段性考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实验探究的评价不能只限于结果,而应包括实验的动手操作、设计和调查研究能力、收集整理数据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等方面,应及时给予积极评价。
总之,情感教育应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部分,在教学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再能使我们的教育变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