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交通运输论文【篇一: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对提高铁路车站安全管理的思考学专姓学指导教师:程谦2011年 4月20 日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本任务书下达给: 09春级本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楼远飞设计(论文)题目:对提高铁路车站安全管理的思考一、设计(论述)内容:1.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铁路安全管理的资料;2.收集调查整理车站安全管理相关资料;3.对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重点是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介绍安全分析的内容、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叙述安全检查表的相关知识;4.提出铁路机构改革后车站安全管理的对策;5.分析车站安全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6.分析结论。
二、基本要求:1、课题写作之前,必须系统地掌握本课题所涵盖的理论知识。
2、必须为此课题的写作收集足够的资料;进行多方调查、研究、分析,结合实习岗位进行资料查询。
包括网上搜索、图书馆、现场调研等。
3、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和自选资料。
4、原始数据要客观、准确,有出处。
5、必须保证所处研究场所有必须的参考资料可以查阅,必须与指导教师保持随时联系。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1.对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重点是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介绍安全分析的内容、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叙述安全检查表的相关知识;2.提出铁路机构改革后车站安全管理的对策;3.分析车站安全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4.分析结论。
四、主要技术指标:(1)论文有独到的见解,富有新意或对某些问题有深刻的分析。
(2)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3)论文材料翔实可靠,说服力较强。
(4)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文字通顺、准确,行文流畅,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5)表格与插图一律用计算机打印,字体一律用小四号宋体。
五、其他要说明的问题:1.在进行课题写作之前,必须系统地掌握铁路车站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2.必须为此课题的写作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3.学生所选课题以本专业为限,不得选择非本专业研究内容做毕业设计;4.在研究期间,学生必须保证充裕的研究及写作时间。
下达任务日期:11年01月15日要求完成日期:11年04月20日答辩日期: 11年05月21日指导教师:程谦开题报告题目:对提高铁路车站安全管理的思考报告人:楼远飞 2011年1月15日一、文献综述车站是全国铁路网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铁路基层单位。
随着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基层站段撤并整合,站段的管理跨度相应扩大,安全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确保安全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对站段自主安全管理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抓好车站安全管理,强化现场作业安全控制,确保运输安全和畅通,是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的体制改革,目前剖析车站安全管理内容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尤其缺乏运用科学手段对车站安全进行深入的研究,且理论指导和现场操作性不强。
为了深入探索车站安全管理,更好地管理车务单位,选择了车站安全管理作为研究课题。
三、研究方案:本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1、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介绍安全分析的内容、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重点叙述安全检查表的相关知识。
2、车站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车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车站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机构设置、人员构成不合理,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安全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2)车站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车站安全管理关键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管理体制落后、职工素质不高、干部认识模糊并有“好人主义”倾向、逐级负责制考核不严,是引起车站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车站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
改进车站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从优化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中间站基础,严格专业管理,提高员工待遇四个方面提出改进中间站安全管理的对策。
并提出在日常检查中要推行安全检查表的做法。
根据这些内容,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
【篇二:交通运输论文】对我国交通运输现状的热点分析蒋一春摘要:交通运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重要性的作用。
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需要从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交通制度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发展。
通过对我国交通运输形式、交通运输分配、交通运输的可靠性的研究、分析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运输形式、运输安全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但是,考虑到我国交通运输的供需现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不难看出我国现有公路、水路、铁路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然处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交通紧张的缓解是初步的、不稳定的。
无论是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运输效率、服务和管理水平,都任然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还需要持续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我国的各种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基础设施逐年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
截至2010年底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2010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比2005年增长45.1%5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加速实现了客货分线运输,使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企业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
2010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
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截至十一五末,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五末增加了3.31万公里,增长80.7%,年均增长12.6%。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布局日趋合理。
我国民航基础设施5年来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
2010年底,我国运输机场达到175个,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这些机场覆盖了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
由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资源。
二、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客运量都在不断得增长,其中2007-2008年增长最快。
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交通的客运情况还是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以航空和海运为辅的一种格局。
所以在未来我国应该在航空和海运方面投入资金和精力,努力挖掘航空和海运的运输潜力,同时也应该持续、稳固的发展原有的公路、铁路运输使我国的交通运输往多远化、综合化发展。
总的客运量以16%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长。
铁路客运量以8%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长。
公路客运量以20%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长,增长较不稳定。
水运客运量增长幅度不大,基本呈稳定状态。
民航客运量以15%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
全球目前有19%的大宗海运货物运往中国,有20%的集装箱运输来自中国;而新增的大宗货物海洋运输之中,有60%至70%是运往中国的。
这强有力的说明我国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水路运输能力。
三、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总量庞大,人均不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广人多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所以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
下面就以铁路运输方面的数据来概括阐述我国运输设施总量庞大而人均不足的特点。
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km,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我国铁路路网密度小,运输能力差。
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中国每万平方公里只有 81.2公里,德国为 1009.2 公里;英国为 699.1 公里;法国为 538.3 公里日本为 533.62 公里;印度为 191.73 公里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中国在世界上排名 60 位之后。
按人口计算,铁路路网密度(公里/每万人)中国为0.56 公里,加拿大为 16.18 公里;俄罗斯为 5.9 公里美国 5.55 公里;法国 5 公里;德国 4.4 公里;英国 2.85 公里;日本 1.59 公里;印度 0.63 公里。
中国仅为加拿大的 3.5% 、美国的 10% ,人均才 6 厘米,不及半根铅笔长,世界排名百位之后铁路网人均密度在世界上排名第116位,在134个有铁路的国家中排名116位,也就是倒数19位。
具体来说,人均占有量仅为5.7cm≈6cm。
是美国的1/10,是瑞典的1/3。
四、交通运输设施分布不均匀以上两幅图分别为我国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布局图,图中清楚地显示出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网典型的分布特征:东多西少,北稀南密。
东、中、西部公路交通发展差距过大。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较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
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东、中、西部铁路发展差距也很大。
我国的大部分铁路轨道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铁路分布很少。
西藏,新疆尤为突出。
而新疆和西藏占据着我国30%左右的面积,但铁路里程却少得可怜。
所以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让我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分布趋于平衡,分布均匀,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地域交流、经济发展。
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
五、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市场化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更加专业化随着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运输市场管制的进一步开放化,交通运输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吸引了众多外商和民间资本。
同时由于治理整顿,水运及公路运输市场行为和秩序进一步规范,运输机制已初步建立将或已用于指导市场;航空公司体制改革带动了民营资本的迅速融入,形成多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的格局,推动了运输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市场化的影响下,随着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的不断提高。
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以铁路先后6次提速和公路便捷、高效为目标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货物运输代理、物流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发展迅速,货物运输的及时性和延展性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