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 “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把握,明确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答案】示例1:一样。
《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
《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牧童词》写道:牧童早晨赶着牛去江湾放牛,傍晚再赶着牛回到村落。
雨天里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晴天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有时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这首诗里的牧童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的悠闲,作者写牧童,其实是他自己心境的反映。
《牧童》写道:牧童骑着牛儿穿行在春天的细雨中,青翠的山色,青青的草,一支笛子,一个穿着蓑衣的牧童,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牧童早晨哼着歌去放牛,然后乘着月色回家,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牧童啊,心无牵绊,欢乐舒畅。
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1:一样。
《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
《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溢于文字,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一般总是寄托于所写事或所绘景物上,通过对这些叙述或描写的分析,即可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
“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故答案为:(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赏析。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眼的辨析能力。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答案】(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分析】(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抓住关键词,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
5.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词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⑵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词结构的组织,上下内容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的情感。
考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从诗词中的词语的感悟不难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诗歌鉴赏的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