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出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年尤其突出,严重制约了三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制。
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促进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必须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的措施,从更大的范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管理和人力资源配备,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统筹环境保护工作,即从管理上的优化获得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背景
2014年2月底,中央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行改革。
因此,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包括有效的区域环境保护协同和区域环境保护共治,须在法治的框架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指导下进行,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的步调、协调各方的行动,获取最大的共同利益。
立法
(初期)
京津冀三地的协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改革开放以后的的《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在此之后三地未曾停止试水协作,先后签订了以《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区域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性质为行政契约。
(基础)
但仅依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远远不够,即便政府间经博弈达成了合作协议,由于政府间协议并不一定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制力,在危及相关民众和社会组织利益的情况下极可能造成公民的不满和反抗,滋生风险。
所以,需要立法的强制性力量,应当通过法律制定和法律清理来建立法制保障体系。
(建立)
目前,我国理论上、逻辑上的环境立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环境立法进入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法制建设阶段。
由国务院制定《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该条例可由环境保护部会同三地政府共同负责起草,成熟后由国务院审议并颁布。
条例的结构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基本政策、管理体制、生态建设、信息监测与共享、统一应急、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
为了保障《条例》的实施,又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如《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办法》、《京津冀流域污染联动防治办法》、《京津冀地区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
但立法无用、规范冲突、执行混乱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担忧。
(现在)
现在统一的环境规划和统一的环境标准成为了第一要务。
环境问题本身固有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必须实施统一的区域环境规划。
统一的环境标准是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治理的必要前提,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16 条明确规定了省级地方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制定补充性标准,并且赋予地方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权限。
目前,京津冀三地均出台多项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标准控制项目种类不一、排放控制要求宽严有异。
这种排放标准之间的差异或不同,不仅间接助长了污染源或污染物跨区域转移问题的频发,而且也对三地之间污染防治与监管的联动造成了严重阻滞,进而影响区域间环境权利的公平享有。
因此,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离不开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协调统一。
京津冀三地现行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为北京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天津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河北省《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
准》,一是,污染物控制项目不差毫厘,浓度限值却参差不齐。
二是,排气筒高度为通用要求,但北京与津冀略有不同。
三是,三地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数量不一。
如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上,河北省执行的是《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而天津市则有的放矢地执行本地区颁布的地方污水排放标准———《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北京市更是于2014 年实施《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从而代替2005 年施行的《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又如,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上,河北省仍执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而北京市、天津市则分别出台了地方标准———《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次,我们需要统一的区域总量控制、统一的政策环评与统一的规划环评、统一的预警应急、统一的生态补偿、建立一体化的共治体、实现环境保护产业的一体化、信息公开一体化、公众参与的一体化以及监管执法的一体化。
对此,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总量控制制度,补充完善了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使得总量减排从国家政策晋升至法律层次。
《环境保护法》第14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此条虽未将政策环评的内容明确写入,但却为其打开了大门,赋予我们具体实施和深化的空间。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信息公开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
由于环境信息牵涉诸多部门,区域内信息公开的主体之间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公开的信息正确和统一,否则会给社会带来困扰并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保护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都对信息公开内容的范围都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排除其他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更广的公开信息范围。
公众监督对保证企业守法、促进地方政府履行监督责任非常重要。
河北省即将出台《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建议北京、天津在与河北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也出台相应条例,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和落实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环境保护》, 2014 ,常纪文,汤方晴。
京津冀污染物排放区域协同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法学论坛》, 2016 ,孟庆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节能减排政策效果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6,曾怡萍
京津冀环境治理政府协同合作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5,高建,白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