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 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 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 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 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五、燥淫证 (外燥证)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季, 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故燥 邪每多伤肺。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 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 分析。 (二)疑难点: 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 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 的关系。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陷, 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脾 虚气陷证。但亦有肺气(大气) 下陷者。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3、气虚不固证
(1)概念:指气虚而失去固摄之能所表现 的虚弱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
(3)临床表现:自汗、出血、二便失禁、 遗精、滑精、滑胎等兼气虚表现。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学习时数】 6学时
【概念辨析】 1.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 2.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 证候分析。 3.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 4.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 逆、
1.气滞证与食滞证 2.气闭证与气脱证 3.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4.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 5.血寒证与血瘀证
亡阳
气微欲绝为特征 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总之,气陷、气不固、气脱三证 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均有 气虚发展所致,因此,既要注意相 一致的,又要区分其各自的特点, 如是方能正确地治疗。
此外,还应注意气之兼证,如气 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 气亏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等。
寒湿等邪郁久化热
情志过极化火
脏腑气机过旺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3.临床表现 :
阳热过盛、燔灼急迫、升腾炎上、消耗阴 液: 壮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 便秘、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 苔黄或灰黑而干燥、脉数有力;
热闭心神、热极动风: 神昏谵语、抽搐;
热迫血妄行: 斑疹、吐衄等各种出血;
(1)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欲脱时所表 现的危重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 之发展或大失血。
(3)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 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4)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 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要 特征)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气脱 临床重证 相兼出现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4)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局部血热壅聚、血败肉腐:痈肿、溃烂,酿 成脓液。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附】外感疫疠辨证
有瘟疫、麻疹、霍乱、天 花等,是由疫疠之邪所引 发的疾病
(具体内容略)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
(具体内容略)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
【主要成因】: ❖先 天 不 足 或 后 天 饮 食 失 调 ,
来源不足。 ❖劳累、久病,消耗太过。 ❖年老体衰,精气自亏。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常见证型】: ❖气虚证 ❖气陷证 ❖气虚不固证 ❖气脱证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1、气虚证(基本证型)
(1)概念:指元气不足,其推动、温 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 脏腑组织的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
络证等。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 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 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 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 热、火、湿、痰、水、毒等邪 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 热等。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 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 素,即风毒。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 为纲,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 方法。基本意义是,突出病机 诊断 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 化的基本内容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概念】
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温煦、 固摄、气化、防御功能减退所致 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组织 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
2021/2/17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 气虚者,补药补品可选用黄芪、 人参、山药、糯米、鲫鱼、鸡肉、 驴肉、鸽蛋、黄鳝、泥鳅、党参、 西洋参、孩儿参等。
• 阳虚者,可选用杜仲、巴戟天、 鹿茸、紫河车、蛤蜊、狗鞭、海 马肾、补骨脂、骨碎补、羊肉、 牛肉等进补。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2、气陷证
(1)概念: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下 陷,或内脏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或为气虚 的一种特殊表现)。 (3)临床表现:内脏下垂(胃、肾、胞 宫、肝)、脱肛等,兼气虚表现。 (4)辨证要点:内脏下垂是其主要特征。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2)病因、病位不同
伤寒证 淋雨露宿 肌表、太阳 严寒
中寒证 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胞宫
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宫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3)证候表现不同
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 无汗、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 等。 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021/2/17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2021/2/17
〈分析〉二者主症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 病因病机不同:
1.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发病急 ,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 之证;
2.气不摄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则发病缓,出血量较少。
3.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
无依托而气脱。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
血行无权所致。
2021/2/17
中医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