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里证
致病特点 1.病位深在 2.病情较重 3.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里证
表现与分析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 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 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 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 数或沉数有力。
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介于表里之间 所产生的证侯。 成因: 表邪内传入里或里邪出表的中间过程。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寒热辨证
实热证
• ⑤湿热蕴脾证 表现: 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溲黄,肢体困重,或面目 肌肤发黄,色泽氏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 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代表方: 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 • ⑥胃热证 表现: 胃脘灼痛,嘈杂吞酸,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 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 代表方:牛黄清胃丸。
病因 病机 脏腑机能
表现
冷、白、稀、迟
热、红、稠、数
寒热辨证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 喜恶 口渴 不渴 面 色 白 四 肢 冷 二便 舌象 脉象 迟或 紧 数
寒 恶寒 证 喜热 热 恶热 证 喜寒
渴喜 冷饮
红 赤

大便稀溏 舌淡 小便清长 苔白 腻 大便干结 舌红 小便短赤 苔黄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 病理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为主)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细分有阴、阳、表、里、气、血、 精之虚以及脏、腑诸虚。 《素问》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 前后,饮食不入。
虚实辨证
虚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 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 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 无苔,脉虚无力等。
寒热辨证
寒证
• 里寒证 恶寒喜暖,面色晄白,肢冷蜷卧, 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等。
寒热辨证
实寒证
面色苍白,肢冷恶寒,腹部冷痛, 舌淡苔白,脉紧。
寒热辨证
• ①寒凝肝脉证 代表方: 吴茱萸汤 • ②胃寒证 代表方: 丁香散 • ③寒湿困脾证 代表方: 实脾饮 • ④寒凝胞宫证。 代表方:温经汤 • ⑤寒饮伏肺证 代表方: 小青龙汤
表里辨证
表里证鉴别要点
《医学心悟》
病之表里,全在于 发热与潮热 恶寒与恶热 头痛与腹痛 鼻塞与口燥 舌苔之有无 脉象之浮沉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同病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病位的症状。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无矛盾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反,虚实性质相同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皆相反
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甚或寒战,面 色紫暗,脉沉迟;有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 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脉久按搏指有力。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见假热(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
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有 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表证
小结 1.概念:浅在肌表的一类轻浅的证候。 2.特点:急、浅、轻、短 3.发病病机:六淫疫疠从皮毛口鼻侵犯人体。 4.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 5.治则:疏邪解表
里证
概念
泛指病邪在内的一类证侯。
里证
病因病机 1.表证不解,内传入里; 2.外邪直接入侵; 3.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内在因素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病位浅深—表、里
内 容
疾病性质—寒、热 六纲 阴阳 (总纲) 邪正盛衰—虚、实
一、表里辨证
是辨别病位内外、病势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气血、骨髓 表(病轻而浅)
进 退
里(病重而深)
表证
概念 表证:指六淫、疫疠之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 所产生的证候。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主诉:发热、咳嗽三日,加重一日 八纲结论:里证,实证,热证,阳证 证名:痰热壅肺证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辨证分析:本证病初为表寒证,后因风寒之邪 化热入里而成里实热证。热邪炼液为痰,痰热 壅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喘胸闷, 痰多黄粘。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壮热;热 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盛伤津则口渴。肠道失 润则便秘,小便化源不足则小便短黄。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一)寒热错杂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 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3.表寒里热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 人参汤主之。
二、寒热辨证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成因:阴阳平衡失调 1)寒证: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2)热证: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寒热辨证
热证
成因: 外感火热之邪 七情过激郁而化火 饮食不节积蓄化火 久病伤及阴分 房室劳倦劫夺阴
热 证
表 热
实 热 虚 热
里 热
寒热辨证
热证
• 表热证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 或见头痛,咽痛,咳嗽等,舌边尖红,苔薄 白,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寒热辨证
虚热证
• ①阴虚发热证 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 ②气虚发热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 ③阳虚发热证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 ④血虚发热证 代表方:当归补血汤。
寒热辨证
成因: 外感阴寒之邪
寒证
表 寒 里 寒 实 寒 虚 寒
内伤久病、耗损 阳气、阴寒内盛
寒 证
寒热辨证
寒证
•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 鼻涕,无汗,甚喘,身疼痛,舌淡 苔薄白,脉浮迟。 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荆芥 防风 柴胡 前胡 桔梗 枳壳 杏仁 青皮 陈皮 茯苓 生姜 服2剂,得微汗,咳痰甚多,胸胁即减轻。
表证
治则
治疗原则:疏邪解表
风寒:辛温解表 (麻黄汤)
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表证
现代研究
表证是机体对致病动因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 为体表小动脉防御性痉挛而不伴有机能或热量代 谢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近期也有报导表证动物模型的研究,风寒表 证、风热表证、卫气虚证等相关动物模型陆续见 诸报道。
寒热辨证
热证
• 里热证 即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热火毒(即 诸脏腑火毒与湿热) 证,又包括外感邪气引 发的急性发热性冷热病。
寒热辨证
热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喜冷 饮,心烦或躁扰多言,面红目赤,小 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 甚则焦燥干黑,脉数滑或洪数。
寒热辨证
实热证
• ①心火亢盛证 表现: 心胸烦热,夜不能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 舌尖红绛,或舌体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 代表方: 黄连上清丸 • ②小肠实热证 表现:心烦口喝,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代表方: 导赤丸
表证
病例分析
张某,女,24岁。感冒4日,形寒,头 痛,咳嗽甚轻,因此未经治疗。忽觉胸胁微 痛,呼吸不畅,偶叹长气,且有泛漾感。我 诊其脉浮滑而数,舌苔薄腻淡黄,时值初秋, 数日来未曾出汗,偶觉身热亦不以为意。
选自《谦斋医学讲稿》
表证
病例分析 辨证:为风寒之邪挟湿内郁,不从表解,
有内传之势。
处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实寒证
寒热辨证
虚寒证
面色晄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寒热辨证
虚寒证
• ①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 理中丸、小建中汤 • ②脾肾阳虚证 代表方: 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寒证
概念 指阴盛或阳虚所产生 的以寒冷表现为主的 一类证候 寒邪、阳虚 阳气受遏 阳气亏虚 减退
热证
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 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 热邪、阴虚 阳热亢盛 阴虚阳亢 亢进
虚实辨证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 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实证
厚 苔
腻 苔
腻 苔
虚实辨证
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短(新病) 壮实 长(久病) 虚弱
病程 体质
精神
声息 疼痛
萎靡
声低息微 喜按
兴奋
声高息粗 拒按
胀满
发热 恶寒
时时自减
面 色 萎 黄 精 神 萎 靡 嫩 舌
虚实辨证
实证
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 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 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虚实辨证
实证
实证细分有阴实、阳实、表实、里实、 气实、血实及五脏实。 《素问》五实:脉盛,皮热,腹胀,前后 不通,闷瞀。
寒热辨证
实热证
• ③热邪壅肺证 表现: 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促,壮热口渴,烦燥不安,甚 则鼻翼翕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代表方: 清气化痰丸 • ④大肠湿热证。 表现: 腹痛,下利赤白黏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 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 寒等症。 代表方:三黄片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3.热厥 谭某之女,发热,医数日未愈,忽于黎明 邀诊。至则其发热大渴,手足逆冷,脉浮滑。 遂断曰:“此热厥也,太阳表邪随热入里,致 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厥耳”与大剂白虎汤而愈。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