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矿藏资源
大冶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大红山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攀枝花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晚期铁矿床。
宁乡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浅海沉积铁矿,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北方以宣龙式铁矿为代表,南方以宁乡式铁矿为代表。
綦江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海陆交互相和湖相沉积铁矿,以菱铁矿为主。
鞍山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以鞍山铁矿为代表。
石碌式铁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富铁矿类型。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
红层地貌: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马兰黄土: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华北晚更新世黄土,典型的风力堆积物),标准剖面地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
雅丹地貌: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风沙地貌: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
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
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中国近海
平原海岸:在沿海冲积平原和潟(xi)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台湾东北海域分出的一个分支,沿台湾岛向北流向东海北部。
黑潮:北太平洋亚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
由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海域北转,主流沿台湾东岸、琉球群岛西侧流向日本东岸,在40°N附近再折向东去成为北太平洋暖流。
三角洲平原海岸:
淤泥质平原海岸:
生物海岸: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如湿地沼泽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热带、亚热带沿海由红树林群落与沼泽湿地相伴而形成的海岸,是热带、亚热带一种特殊类型的沿海湿地和生物繁殖、栖息地。
珊瑚礁海岸: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礁石海岸。
大陆岛:是大陆地块延伸至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
珊瑚岛:由造礁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的生物碳酸盐岛屿。
东海沿岸流:沿浙江和福建东岸流动的沿岸流。
黄海暖流:在东海东北部,济州岛以南,有一支沿西北方向进入南黄海的流动,海洋学上统称黄海暖流,是黑潮的一个分支。
中国气候
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蒙古高压:出现在蒙古—西伯利亚的半永久性冷高压,是极地高压带的一部分,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是
亚欧大陆冬季最强大的冷高压,其高压脊经常伸向我国北方,强冷的西北气流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天气。
极地大陆气团:主要形成于北半球45°—70°纬度的大陆上,如亚洲的西伯利亚等地。
气团位置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该气团对中国影响很大,是冬季风的来源,夏季中国北方降水也往往与其南下有关。
寒潮冷锋:
华南准静止锋:是各种NPc之间或它们与副热带暖空气之间所形成的锋面。
昆明准静止锋:是陆上NPc与西南暖流之间形成的锋面。
天山准静止锋:由极地大陆气团及冰洋气团受阻于天山北坡而形成锋面。
极锋:是北方的干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之间形成的锋面。
北太平洋副高:
热带海洋气团: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气团。
赤道锋:是热带(或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之间的分界面,或标志热带季风极限的一种准常定锋,又称热带锋。
寒潮:冬半年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是一种规模大、势力强、温度低的冷空气活动。
梅雨:初夏中国江淮流域或日本一带经常出现的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 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
中国土壤和植被
铁铝土:
绵土:指没有明显剖面发育、母质特征明显的黄土性土壤的总称,因其土质疏松、绵软、色浅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尤其是黄土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变性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
紫色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
红壤:红壤分布在较低的部位,富铝化作用明显,淋溶作用强烈,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分解快,质地粘重。
砖红壤:砖红壤,土壤强烈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和淋溶作用,铁铝相对富集,风化壳深厚,全剖面为红棕色,呈酸性反应。
棕壤:棕壤,具有明显的粘化、淋溶过程,盐基不饱和,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土层厚,自然肥力高。
红色盆地: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中国自然区划
自然综合体: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发生学原则:自然综合体的特性和自然区域的分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为区划的依据之一。
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地理综合体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的一致性,并且对不同区划单位来说,各有其一致性标准的理解。
其它
峨眉天漏二论述:
醉林:
夔门:瞿塘峡之西门。
陕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
黄河三角洲:指黄河在今山东东营市利津县以下以及向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
地热: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又称干燥指数。
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古北界:包括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一线以北的亚洲大陆的动物地理区。
巫峡: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
伏旱: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公里。
大陆架:自海岸线向外延伸,海底坡度显著增大处的浅水地带。
外缘平均水深130m,宽度10~1 000 km。
吐鲁番“火洲”: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是由耐寒的常绿或落叶针叶树种所组成,为我国分布面积广、资源丰富的森林类型,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一些耐寒的松属和圆柏属植物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