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
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 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坚决主张 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理想的社会,是 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 “法朗吉”。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 办了一个“法朗吉”。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 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 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 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 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 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 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 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米涅
(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恩格斯: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 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
进步的过程 ※历史有规律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
特征 ※尚未摆脱唯心史观
4.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认为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他把 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精神的体 现,即自由的扩大,世界历史即自由意识 的进步,人类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 ﹑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 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 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
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
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物种起源》这一划 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 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 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 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实践
1. 1845-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由于黑格尔,社会历史发展第一次被认为在 其自身发展内部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类个体意志为 转移的完整的历史逻辑。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5.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唯物史观提供 了自然科学的依据,是唯物史观的自然科学 基础。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 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 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 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 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 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 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 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 如宗教、哲学、道德,而且追溯它们产生 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 (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 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 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 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 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 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 “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 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 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 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4.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 主义》是列宁批判经 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重要著作。 1908年 2—10月在日 内瓦和伦敦写成, 1909年 5月由莫斯科 环节出版社出版。这 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先后 被译为20多种文字, 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 很大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 作于1845—1846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 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 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 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 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 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 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 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成熟。
(1668—1744)
维科(Giambattista Vico),意大利著名哲学 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美学家,他最主要的作 品《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 简称《新科学》,在历史哲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 意义。
2.复辟时代法国史家的历史观
梯也里(Jacques Nicolas Augustin Thierry) :“阶级斗争”是理解中世纪以 来全部历史的钥匙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 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 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 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 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 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 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 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唯物史观是科 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
革命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社会生产力 得到迅速发展,加速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民族国家的历史愈来愈变成世界的历史。
3.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仅具备了认识自身 社会的可能,而且对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 有一定普遍意义,它提供了较为准确地认识已 经逝去的一切社会的可能。
4.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实践,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 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 且给了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恩格斯:如果说马克思发明了唯物史观, 那么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 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 一点,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 做到这一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 必将被发现。
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 “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 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 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 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 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 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 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他寄希望于 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 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
4.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撰写的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
《德国农民战争》出版于1850年,恩 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主要分析德 国16世纪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发生 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革命战争的相同 点和区别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出版 于1884年,研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 的历史,剖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揭示了其本质的发展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 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 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 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是马克思总结自己 世界观的转变和概述唯 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要点 的著名文章,完稿于 1859年1月,载于同年6 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一书。 《序言》经删节曾在伦 敦德文报纸《人民报》 发表,许多德文报纸曾 转载。
《序言》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全面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 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最基本的规律。《序言》奠定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基础。 1859年8月,恩格斯在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 中,第一次正式把马克思的这段话称为 “唯物主义历史观”。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这个辩证发展过程是按 照严格的客观必然性﹑规律性来实现的。这 就是所谓的“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的 活动过程,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就是 “理性”、“精神”统治世界历史的结果。
黑格尔认为,在社会历史中,世界精神经历 了许多发展阶段,它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 表现为特定的民族精神。他把在人类历史上起划 时代作用的民族叫做“世界历史民族”。世界历 史作为一个整体,乃是一系列“世界历史民族” 不断更替的历史。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 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 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 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 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基佐(François Guizot) :阶级关系是财 产关系,因而财产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的 基础,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米涅(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 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中世纪以来始终存在 的阶级斗争的继续。
基佐
(François Guizot)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的用词 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 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马 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 (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 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 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 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