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赏析训练题库之14《观书有感》
(原作、译文、作家作品、赏析、主题、训练题库)
预习、听讲、复习、考试,有此题库,还愁什么?
初中语文课内及附录的诗歌赏析训练,一网打尽!
七年级上册课后附录诗歌赏析训练题库(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编者:诺言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婺源(今属江西)人。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弄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在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然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2.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人要心灵澄澈,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识的心得体会。
3.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方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A.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澈,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B.人们也用这两句话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C.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