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1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知识 1 教育是上层建筑知识 2 教育是生产力知识 3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识知识 4 教育是一种综是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识知识 5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识知识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三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 / 14(一)教育者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最新资料推荐------------------------------------------------------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孟禄(美);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知识 1 原始社会的教育(其主要标志是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知识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3 / 14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1)学校萌芽夏代: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商代: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它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2)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国学乡学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政治、历史、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御:军事技术教育书:文字教育数:计算(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4)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种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最新资料推荐------------------------------------------------------ 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下令建立,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设置专门的学校(南朝宋文帝下令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6)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
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7)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形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即僧侣、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公元前 9 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
5 / 143,古代埃及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七艺和神学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一)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社会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 1763 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2,现代社会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主要表现特征:(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个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第六,教育全球化第七,教育信息化第八,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7 / 14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求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教---------------------------------------------------------------最新资料推荐------------------------------------------------------ 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5,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