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济南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浅谈济南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交通组织混乱,不成系统。道路功能混杂、体系不完整,路网密度低,布局不合理,交通不畅,客货交通混杂,与主城区交通联系弱,与高速公路的衔接系统尚未形成。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东部产业带内聚集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分属不同的部门,各自有一套生产和服务系统,缺乏一个综合机构来统一协调,这种状况不利于东部产业的开发建设。
2、根据济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规划济南未来现代工业发展布局,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一是研究规划符合济南实际的未来现代工业发展布局,选定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产业。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科教、文化、金融中心,但目前工业门类齐全,布局散乱,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考虑到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长远发展,不应该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招商引资,各种产业均上的局面,应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商,并向各产业布局区进行引导,实现产业聚集;要确定优先发展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就业率高的项目目录,重点支持钢铁-汽车等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人民群众消费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服装等劳动密集、生活消费类产业。二是要大力促进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租赁等金融服务业,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支撑平台,进一步提高济南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必要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建设,为不同规划布局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引导企业发展与济南各产业规划区的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主导产业聚集区和资源共享及竞争机制,逐步提高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对其他类型产业,尤其是环境污染大、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和项目鼓励向外围投资发展,但鼓励企业将总部、研发、销售等环节设立在济南。
2.2
水资源紧缺。济南市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量更低。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50m,低于全省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9%。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东部产业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布局分散,污染工业多,生态环境质量差。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混杂,各工业园区的分工不明确,产业布局随机、分散,难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排放的“三废”难以集中处理,造成环境污染,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由此丧失了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化工、建材和机械等重工业污染源,导致东部产业带的环境间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等间题突显,制约了东部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1年济南市的《环境质量报告书》,济南东部产业带所在的历城区工业废气排放量高居全市各区之首,其他指标也位居全市各区前列。建设项目继续南伸势头不减,蚕食山体、林地,令人担忧。
环渤海经济区和济青产业带。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亚太世纪”的到来,环渤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山东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济青产业带沿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纵贯全省东西,连接全省两大经济中心一济南和青岛。济南至青岛作为山东省发展战略的一级经济发展轴,对于带动山东经济全方位开放,协调区域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济南作为济青产业带的起点和龙头,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以及辐射范围上还将大大增强。东部产业带是济青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体的,金融保险、商贸服务、房地产、现代物流、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综合配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走廊。
3、制定食品、药品、服装等生活消费类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引导政策,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是提高发展轻工业的认识。我市轻工业发展不够快,块头不够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盈利能力弱,产品结构不合理,所占工业比重不高,已经影响了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轻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产出高,需求旺,竞争激烈,机制灵活,就业容量大等特点,是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是济南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组织部分专家到轻工业发展先进的城市学习,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轻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结合下一步重点发展食品、服装等生活消费类产业的要求,完善发展规划,制定支持引导上述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三是加大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要重点提高对铅笔、钟表、烟草、食品、服装等具有相对优势类产品的科技开发投入,实施名牌化发展道路,突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的主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充分利用济南在教育、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健全各种类型人才的培训机制,做好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经济研究、管理咨询、金融投资和科研组织,并加强与外地同类组织的联系和交流,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思维创新,实现企业发展决策的专家化、科学化、前沿化,为轻工业发展提供平台,确保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
基础配套设施及条件基本完备。东部产业带现已具有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以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济青高速铁路、309国道和102省道等为支撑,沿东西向的交通线路已经形成,南北向交通也具有一定基础。同时,东部产业带内供电、供水、燃气和排污状况也在不断得到改善,能够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另外,济南东部产业带已逐步培育和发展了劳动就业、知识产权、贸易、物资和金融等体系,具备了商品流通、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等功能。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以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用)
2008至2009学年 第2学期
考核课程:城市经济学
提交日期:2009年7月1日
报告题目:浅谈济南市产业结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姓名隋鑫毅
学号**********
年级2008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浅谈济南市产业结构优化
城市人口、产业发展的郊区化以及工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济南市已开始重视现有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大力推行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退居进商”的做法,将城市中心繁华地段让给商业和服务业,促使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向市郊转移。注意新建工业在地区布局上的合理性,并根据工业类型和地区特点,强化各地区功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工业结构。
1.2
西部城区由城关、平安和崮山三个片区组成。人口规模控制在5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50平方公里。西部城区规划以发展高等教育、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为主,形成现代化新城区。
1.3
东部城区由郭店、孙村和彩石三个片区组成。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70平方公里。东部城区规划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和加工业,并完善生活居住、公共服务配套,形成现代化新城区。
2
2.
区位条件优越。济南地处环渤海湾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建设跨省域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随着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和以济南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建成,济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加强,由此将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经济辐射范围。
良好的经济发展墓础。济南东部产业带目前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2001年,东部产业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亿元(不含高新区),三类产业构成比例为19:50:31,呈现出典型的“二三一”发展格局。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济南市总体规划分析了济南市城市发展的趋势,而后对济南市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济南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济南市;产业结构;结构优化
1
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的相关规定,济南将形成“一城两区”的中心城空间结构。中心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两区”。“一城”为主城区,“两区”为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主城区为玉符河以东、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西、黄河与南部山体之间地区,西部城区为玉符河以西地区,东部城区为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东地区。主城区与西部城区、东部城区之间以绿色空间相隔离。
1、积极深入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研究,并争取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地市的支持,达成共识,实现地区发展统一规划。目前我省已经规划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济南在内的八个城市,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但济南在其中的优势并不明显,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的关联度相对突出,在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已经先拨头筹。根据省委、省政府“一群三圈”的发展设想,市委、市政府应积极深入到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中。从目前济南的自身实力和长远辐射能力来看,应首先联合我省中部的中小城市———淄博、泰安、德州、莱芜、聊城、滨州和东营八市形成经济协作体,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这八个城市占地6。05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均占全省1/3强。由于其余七个城市除淄博外普遍规模较小,空间紧凑,发展水平相当,可申请省委、省政府在实施中部崛起上的政策支持。圈内城市要定期举行政府、企业高层的领导峰会,开展经济发展论坛,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聚集和竞争能力。要制定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筹建一批现代商务区和高级公寓,积极搭建工业企业集团发展的平台,实现济南总部经济发展的突破。根据济南都市圈规划,所属八个城市有我省2004年重点调度的企业集团88家,占全省总数的44%。济南要立足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积极争取这88家重点企业集团在济南建立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对外联络中心或投资公司,带动济南总部经济建设。同时鼓励济南的企业到其他城市投资发展,实现企业集团化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和竞争实力,带动协作城市发展。
2.
济南市工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企业,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现象突出,今后将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3
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在相继实施东部“突破烟台”、西部“突破菏泽”之后,又提出中部“突破济南”的发展思路,这说明济南经济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说明对济南的下一步发展寄托了希望。市委书记姜大明同志在今年市八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对突破济南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突破济南工业发展给予了进一步的明确定位。鲍志强市长提出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规划工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后劲,增加工业总量,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出的一个积极的信号。从济南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优势较为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1亿元,列全省第1位。在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清晰工业发展的定位,是实现济南工业突破的关键。按照“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工作思路,提升济南工业的经济总量,力争到2010年,济南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左右,就必须研究形成自己的工业经济特色,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全市工业系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济南工业要为“建设新泉城、实现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从而使济南真正成为我省中部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中心经济重心,成为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拉动力量以及重要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