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

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

目录目录 (1)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 (3)第一章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4)1.1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自然条件 (4)1.1.1 地理位置 (4)1.1.2 园区范围、面积 (4)1.1.3 自然条件 (4)1.2 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和意义 (8)1.2.1 主要保护对象 (8)1.2.2 目的和意义 (10)1.3 地质公园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11)1.4 科学研究概况 (13)第二章地貌与地质遗迹评价 (16)2.1景观整体评价 (16)2.2地貌与地质质遣迹景观等级划分与评价 (19)2.2.1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分类 (20)2.2.2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21)2.2.3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等级划分 (22)2.2.4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表征与景区分级 (22)2.3 嶂石岩各景区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特征 (26)第三章地质公园保护管理现状 (28)3.1 机构设置 (28)3.2 边界划定与土地归属状况 (28)3.2.1 边界划定 (28)3.2.2 土地权属情况 (28)3.3 历史沿革、基础工作和管理现状 (28)第四章地质遗迹保护与公园建设的建议 (32)4.1 地质遗迹保护 (32)4.2 地质公园建设 (32)主要参考文献 (33)附论文: (34)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已建立近四年,自建立至今,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性、科学知识普及性等各方面发展现状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

故力争以此项目为基础,对以上各项进行系统调查,掌握了解其基本情况,对其合理性、先进性以及不利性、错误性等给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针对其不合理性、错误性提出修正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并在其基础上建立园区景观分级系统和空间构架以利于更好的开发和保护这些地址遗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两者更具合理性。

研究主要将分为五个部分:1、“嶂石岩地貌”界定。

2、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现状,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公园博物馆的建设情况等的初步了解。

3、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性、科学知识普及性等各方面的合理性、先进性以及不利性、错误性等进行系统调查,提取若干评价因子,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合理评价方法对园区进行综合性定性和定量评价。

4、在其基础上建立园区景观分级系统。

5、建立景区的空间构架,进行合理规划。

实际执行情况:1、对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现状,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2、针对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性、科学知识普及性等各方面的合理性、先进性以及不利性、错误性等进行系统调查,提取了若干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采用了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园区进行了综合性定性和定量评价。

3、在其基础上建立园区景观分级系统,建立景区的空间构架,进行了合理规划,并提出了若干合理化意见。

第一章地质公园基本概况1.1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自然条件1.1.1 地理位置嶂石岩地质公园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西南赞皇县嶂石岩乡境内,地处太行山主脉中段槐河上游,距石家庄市区100公里,距赞皇县城50公里。

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56″-114˚10′52″;北纬37˚45′30″-37˚56′30″。

1.1.2 园区范围、面积嶂石岩地质公园,南界为赞皇县与内丘县之间的县界;北界西起北秋沟岭(1322米)——铁岭寨——沿山梁脊线,横穿槐河谷地——经下大凡,到对子沟圪梁(1076米)一线;东界分为南北两段,由赞皇县与内丘县、临城县交界的三县垴沿县界(也是嶂石岩乡界)向北,到东楼底(自然村),横穿双石铺沟,沿山梁到楼底东山(949米)为南段,以县(乡)界为界;由楼底东山,沿长生地、上大凡村东的山梁,到对子沟圪梁为北段;西界,南起漏子峰,沿太行山主脊向北到秋沟岭一线,与冀、晋省界(县、乡界)一致。

地质公园东南与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相接,西与山西省昔阳县为邻,北与东北分别接嶂石岩乡野湖泉村及吴家庄林场。

公园南北长大约13公里,东西宽3.5-5公里,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公园面积43.5平方公里(合4350公顷)。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核心区位于公园南部,即槐河西侧以扎府沟与冻凌背沟之间东西向山梁及槐河东侧以白马沟北梁以南部分,行政区划上为嶂石岩乡嶂石岩行政村全部和软枣会行政村的一部分(冻凌背、永富台、黄石铺自然村)。

面积20平方公里,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46%。

1.1.3 自然条件(1)山势陡峻嶂石岩地质公园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赞皇背斜隆起的西翼,由于在新构造运动中相对抬升幅度比较大,河流切割较深,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红色石英砂岩及上覆的古代界灰岩广泛出露,形成了山高谷深的中山地貌。

最高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降低,最低处下大凡村西槐河河床海拔498米,南北高差1200多米,一般相对高差500-800米。

槐河西侧,太行山主脊主要山峰有:黄庵垴(1774米)、笔架峰(漏子峰)(1728米)、长垴(1656米)、冻凌背后垴(1610米)、扎府垴(1684米)、圈羊垴(1624米)、鸡冠峰(1424米)、凿子峰(1396米)、鸡冠山(1392米)、秋沟岭(1322米)。

槐河东侧主要山峰,由南向北有:嶂石岩南山(1452米)、三县垴(1487米)、仙人峰(1394米)、白马垴(1299米)、大红寨(1264米)、苏家台南山(894米)、对子沟圪梁(1487米)等。

由于受NNE-SSW向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山脉主脊与槐河主道均呈NNE-SSW走向,形成了以槐河谷地为中线,两侧山体主脉纵向伸延,横向支梁与支沟羽状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

尤其槐河西侧山脉主脊东坡,在红色石英砂岩特定的岩层、岩性基础上,由于新构造运动阶段性抬升,以及流水溯源侵蚀、重力崩塌等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南北向延伸,高500-700米的三层徒崖(底栈、二栈、三栈、顶栈),纵列如屏,即所说的“万丈红崚”。

栈之间为悬崖峭壁,一般100-150米不等。

由于支沟在栈前掏蚀岩体崩塌,岩面后退,形成弧形的“套谷”,这里的“三栈九套”及其沿构造线发育不同阶段的岩壁、方山、断墙、石柱、岩茬以及岩洞、峡谷、“Ω”形嶂谷、垭口等红色砂岩地貌类型构成了特殊的“嶂石岩地貌”。

(2)气候凉爽区内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处于太行山深山区,地势较高,山地气候比较明显。

这里年平均气温1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比赞皇县城低1℃,冬天比较冷,一些瀑布、滴水在二栈山崖形成冰柱(或冰锥、冰柱),如冻凌背即由此而得名。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1℃,比赞皇县城及石家庄市区要低4℃以上,比位于河北省我国著名的避暑地避暑山庄承德、北戴河(7月平均气温24℃)还要低,为石家庄市附近一处“凉岛”。

盛夏,这里格外凉爽,且无蚊虫,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无霜期大约178天,初霜日期大约为10月17日,较平原提早9天。

终霜日期为4月19日前后,比平原推迟12天。

故一些果树及山花放花比平原地区晚一些,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年日照时数约2100小时,比平原地区年日照时数少700小时左右。

由于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降水量大,相对湿度比全县年平均值60%要大一些。

由于这里山脉主脊近南北走向,山高谷深,处于太行山东侧迎风坡,且槐河谷地呈NNE方向敞开,夏季越过东部低山丘陵的暖湿气流受阻抬升,常形成大量降水,故是河北省暴雨中心之一。

年降水量747毫米(软枣会测站),且多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有时出现暴雨或大暴雨灾害。

如1963年8月一次降水达1226毫米,1996年8月2-5日降水量达2100毫米,形成特大洪灾,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雨季,云雨天气,由于区内高差较大及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常形成一些奇特的天气现象与天象景观。

如云层很低,出现“山下落雨山上晴”,“人在云中走,云在脚下行”,“云海”、“云瀑”以及“佛光”和“蜃景”等天象景观。

(3)山泉常流槐河发源于区内的槐泉,由槐泉峪流出后纵穿园区。

槐河,古称黑水、泜水,俗称石河,区内上游河段又称里川沟。

出园区后,东北流入云锁湖,横穿赞皇县,是滏阳河较大支流之一,属子牙河河水系。

园区槐河与两侧支沟受山势地形控制,形成了梳状水系格局。

西侧较大支沟由南向北有:正西套、小西套、大西套、嶂石岩沟、大北掌沟、槐泉峪、回音壁、大西沟、冻凌背沟、扎府沟(扎府北沟、扎府西沟)、悬梨沟、寺峪(黄庄沟、大北沟、小北沟)、楼底西沟、王落沟、郑家峪(北套)等。

东侧由南向北有;嶂石岩南沟、石人寨沟、白马沟、大红寨沟、小红寨沟、双石铺沟、长流水沟、上大凡东沟等。

槐河主河槽及部分支沟由于得到泉水补给,有的河段常年可见流水,但流量很小。

从整体上看,槐河与太行山区多数河流一样具季节性河流水文特征,雨季暴雨之后,成为排洪水道。

有的河段如楼底村北,河床底部有岩体侵入,由于差别侵蚀,形成岩槛跌水(小瀑布)及水潭,如小龙潭、黑龙潭等。

区内,由于地势高差较大,断裂发育,植被茂密,且降水充沛,故地下水较为丰富,在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地层底部及深切河谷底部西侧,常有地下水出露,形成山泉。

区内最大的泉水是位于槐泉峪底栈处的槐泉,泉水从高达百米的悬崖底部裂隙中流出,积水成池。

出水量50立方米/小时,为公园乃至赞皇县最大的山泉,是槐河源头之一,现为嶂石岩风景区主要生活水源。

此外,区内还有永富台泉(30立方米/小时)、石人泉、润泉、嶂南泉、玉皇庙泉、洞滴泉、苏家台小北沟泉、三叠泉、一滴泉、乳泉等。

泉水流出后,有二栈弧形悬崖飞落而形成的水帘(空中悬帘)、云崖撒珠、玉瀑落湖、三叠瀑及河槽上的龙潭瀑布等水景。

区内为了拦截洪水,在一些支沟上游修筑了小型塘坝,积水成小湖(池),成一水体景观。

如大北掌沟的半月湖、冻凌背下的藏龙湖、永富台水库等。

(4)生物多样嶂石岩地质公园由于年降雨量比较大,特别是历史上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地广人稀,人为影响较轻,山上天然林木得于留存。

又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辟为风景旅游地以来,封山育林,致使区内植被比较茂密。

据调查资料统计,这里有植物98科,654种,其中自然生长的乔木20科、27属、42种,灌木22科、32属、36种,草本植物41科400余种以及蕨类植物和上百种野生药材植物。

公园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具有一定的垂直带谱。

沟谷水土条件较好台阶地上以人工栽植的果树以及杨树、洋槐、柳、椿等。

主要果树为柿子、黑枣、梨、核桃、板栗及苹果、杏、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