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理论学习目标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简述生产函数的内涵;●区分生产的短期与长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规律;●掌握一种和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可变时的合理投入;●掌握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不变时的规模经济问题。
从本章开始研究生产者即厂商行为。
我们假定,任何生产者(厂商)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一目标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
这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
第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要使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这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第三,市场问题。
市场有各种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
当厂商处于不同的市场上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与价格。
我们分三章分别介绍这三个问题。
本章的生产理论要说明如何合理地投入生产要素,并从中得出若干生产规律。
4.1 生产与生产函数4.1.1 生产与生产函数1.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厂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从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机器、原材料等),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或劳务,在产品市场上出售,供消费者消费或供其他生产者再加工,以赚取利润。
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生产也是这四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产品则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劳动是指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能力,由劳动者提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
它包括两种形式:有形的物质资本和无形的人力资本。
前者指在生产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资本品;后者是指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体、文化、技术状态以及信誉、商标、专利等。
在生产理论中指的主要是前一种物质资本。
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如土地、水、自然状态的矿藏、森林等。
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经营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企业家根据市场预测,有效地配置上述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以追求最大利润。
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认为把劳动、土地、资本组织起来,使之演出有声有色生产经营话剧的正是企业家才能。
2.生产函数(1)定义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它是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的一个概念。
(2)生产函数的表达方法以Q代表总产量,L、K、M、E……等分别代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KNLf)EQ=(,,,,为了分析方便,通常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因难以估算,所以,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fQ=(式4—1)L),(K(式4—1)式表明,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
同样,(式4—1)式也表明,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已知时,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补充说明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世纪1928年,美国数学学家C ·柯布与经济学家P ·道格拦斯根据1899——1922年之间美国的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产量影响的历史统计资料,提出了这一时期美国的生产函数,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αα-=1K AL Q上式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式中:Q 代表产量,L 和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 和α为常数,其中10<<α。
α和α-1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α-1为资本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当劳动量与资本量同时增加λ倍时,上式则为:Q K AL K L A λλλλαααα==--11)()(所以,产量也增加了λ倍,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
柯布和道格拉斯对美国这一时期有关统计资料的结算,得出A值为1.01, 值为0.75或3/4。
代入上式表明,这一期间美国,在资本投入量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量每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当劳动投入量固定不变时,资本投入量每增加1%,产量将增加工厂%的1/4即0.25%。
这就是说,劳动和资本对总产量的贡献的比例是3: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比例同劳动收入——工资和资本收入——利息在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大致一样,后者也是3:1。
4.1.2 短期与长期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
如何区分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呢?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相应地,在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区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地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
例如,及其设备、厂房等。
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
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
在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
例如,生产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
由于在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在这里,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
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短期和长期的界限规定是不相同的。
譬如,变动一个大型钢铁厂的规模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而变动一个豆腐作坊的规模可能仅需一个月的时间。
即前者的短期和长期的划分界线为3年,而后者仅为1个月。
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理论。
我们在以后两节分别介绍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
4.1.3 技术系数技术系数就是指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在不同行业的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
例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的配合比例为3:1,这就是它的技术系数。
技术系数一般有两种素型:一是固定技术系数,二是可变技术系数。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技术系数就称为固定技术系数。
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L与K的配合比例是L:K=3:1,当劳动L增加一倍为6时,资本K的数量也必须增加一倍,即为L与K 的配合比例不变,这就是固定技术系数。
这样的生产函数就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技术系数就称为可变技术系数。
与此相对应的生产函数就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一般而言,技术系数是可变的。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既可以多用劳动,少用土地进行集约式生产,也可以少用劳动,多用土地进行粗放式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多投入劳动少投入资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多投入资本入投入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技术之分。
在生产理论中研究的主要是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
4.2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经济学中,在短期内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通常是指资本。
这是因为资本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本节以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情形为例考察短期的生产函数。
为了分析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假定厂商处于生产的短期,仅只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且资本的投入量保持不变。
此时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是指在资本要素固定不变,劳动要素可以变动的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般可表示为:fQ (式4—2)L,)(K上式中,K表示资本量不变,这时的产量只取决于劳动量L。
因此,生产函数也可以记为:fQ=(式4—3)(L)根据(式4—3),我们就可以在假定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劳动量投入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劳动量投入多少最合理。
4.2.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定义经济学中,产量的概念是指实物量,而不是指产值。
根据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相应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经济学上通常使用的产量概念有三个。
现以劳动要素为例说明这些概念。
总产量(记作TP),是指在资本投入量既定条件下由可变要素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总和。
表达式为:TP=(式4—4)f)(L平均产量(记作AP),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
表达式为:=(式4—5)AP/LTP边际产量(记作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表达式为:L∆=/(式4—6)TPMP∆需要指出,上述定义并不局限于劳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也可以是资本或其它。
根据上述关系可以做出表4—1:表4—1 各产量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由表4—1的数据可做出图4—1。
在图4—1中,以劳动量OL为横轴,产量TP、AP、MP为纵轴,可以做出总产量曲线TP,平均产量曲线AP和边际产量曲线MP。
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1)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量增加到C时,最初AP曲线、MP曲线都上升,并且MP曲线达到最高峰D点,这时TP曲线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
(2)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A时,MP曲线由最高峰D点开始下降,这导致TP曲线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
并MP曲线与AP曲线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E点,相交前,AP是递增的,且MP>AP;相交后,AP是递减的,且MP<AP;只是在相交时,才有MP=AP。
(3)当劳动投入继续增加到B之前,TP曲线仍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在MP曲线与OL轴相交于B点处,即MP=0,此时TP曲线达到其最高点。
当劳动投入量超过B时,MP<O,则TP曲线开始下降。
从以上TP曲线、AP曲线、MP 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的特征看,正是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4.2.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定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有用的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意义重大。
以农业为例,当我们增加劳动后产出会大大增加——田地更加精耕细作,更整齐的灌溉沟渠,装束更鲜艳的稻草人。
但是,增加的劳动带来的产出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