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日本茶道历史概述

第一篇日本茶道历史概述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
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
饮法完全一样: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 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 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 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 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 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 型的饼茶煎饮法。
第一章 日本茶道历史概述
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
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 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 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 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 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 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下面分四个时期来叙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 展。
同仁斋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书院茶是在书会。没有品茶比赛 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 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 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 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 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 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 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江户时代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
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 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 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 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三、江户时代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
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 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 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 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 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 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 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 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 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 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二)室町时代 1、室町时代的斗茶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 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 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 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 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 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 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 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2、室町时代的书院茶 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 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 了东山文化。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 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 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 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着名的同仁斋。同仁 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 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 面积。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 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 作“书院茶”。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三)安土、桃山时代(草庵茶)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 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 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 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 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 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 武士的必修课。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总之,在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
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 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开始了本国茶文 化的发展。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 形式上还是精神上,都与中国当代陆羽所撰 写的《茶经》中类同,可以说是完全照搬。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
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 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 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 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 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 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 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三、江户时代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
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 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 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三、江户时代
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
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 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 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 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 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 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 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 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 梁与中枢。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
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 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 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 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 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 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 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 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 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一)镰仓时代的寺院茶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 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 《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他不仅潜心钻研 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 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 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 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 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 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 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 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另一位对饮茶有贡献的僧人是永忠。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四月,记
有永忠为天皇煎茶之事。当时嵯峨天皇路过 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之后, 嵯峨天皇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 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
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 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 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着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 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 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 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 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 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 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
国留学归来的僧人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 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与最澄法师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 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为呈献给天皇 物品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 来”等字样。这是饮茶在日本的最早记录。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
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 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
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公告 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 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相关主题